涂层支架局部导入c-myc反义寡核苷酸的在体分布研究及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来源 :2003年全国介入心脏病学年会暨国际介入治疗学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ong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国产铂-铱合金支架明胶蛋白涂层为载体,吸附c-myc ASODN,观察c-myc A-SODN局部应用后药物在组织中的分布,探讨c-myc ASODN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寻求防治再狭窄的有效途径.方法:将携带羧基荧光素(FAM)标记c-myc ASODN的国产铂铱合金明胶蛋白涂层支架(550μg/支架)置入兔预动脉(n=6),术后45min、2h、6h分别处死2只动物,取靶布.另取32只家兔,对照组置入明胶蛋白涂层支架,处理组置入明胶蛋白涂层支架携带c-myc ASODN(n约=16).术后7、14、30、90d(n约=4),取置入支架血管,行HE、Weigert弹力纤维及Masson三色胶原纤维染色.c-myc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及原位杂交,采用透射电镜和未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计算机图像分析测量平均新生内膜厚度和新生内膜面积,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平均阳性光密度和阳性表达面积.结果:给药后45min、2h、6h镜下观察药物主要分布于靶点血管的中膜,随后弥散至外膜.对照组和处理组术后7d各有一例不完全性血栓形成,所有支架置入血管段均有不同程度新生内膜增生,偶见炎症细胞浸润,无异物巨细胞聚集.随观察时间延长,两组平均新生内膜厚度与新生内膜面积呈持续增加趋势;新生内膜面积均较对照组小,(P均<0.001).术后7、14d均未观察到VSMC凋亡,术后30d在新生内膜中观察到明显的细胞凋亡,90d时单位面积内凋亡细胞数显著高于30d.30d时透射电镜观察到典型的凋亡细胞.对照组新生内膜中c-myc蛋白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均为阳性,处理组术后7、14d为阴性,30、90d为弱阳性.结论:在短时间的观察中,发现明胶蛋白涂层支架介导的局部给药简便、可行,且药物主要分布于靶点血管壁中.c-myc A-SODN在体导入后,从c-myc mRNA和蛋白水平,均可显著抑制c-myc原癌基因的表达,抑制VSMC增殖,诱导VSMC凋亡,可用于防治支架内再狭窄.
其他文献
自1997年1月~2003年1月,作者应用R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共26例,疗效满意,本文对临床资料报告进行了总结。
自R0y—Camille首先应用椎弓根钢板经后路固定脊柱骨折以来,虽历经许多改良,但由于椎弓根钉对前、中柱压缩负荷承受能力差,仍导致术后椎体高度丢失、脊柱后凸畸形复发,由此可发生螺钉弯曲、断裂、松动等、手术失败率仍很高。因此,针对降低椎弓根钉轴向压缩载荷,减少术后椎体高度丢失,作者1998年自行设计了“拱桥弹性椎弓根固定器(arch bridge type elastic pedicle fixa
齿状突骨折是一种常见的损伤,约占颈椎骨折的8%~15%。本研究应用AO中空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8例,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文章对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进行了介绍。
胫腓骨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各种单纯内、外固定方式各有利弊,并发症多,临床处理颇为棘手。本院自1997年6月~2003年1月应用外固定支架结合简单内固定治疗胫腓粉碎性骨折6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本文介绍了治疗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髌骨骨折治疗方法很多,本科于1990年1月~2002年12月采用了切开复位,粗丝线环形缝合固定,辅以石膏托外固定治疗髌骨骨折176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本文介绍了治疗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本研究应用带锁髓内钉治疗严重的开放性胫骨骨折17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文章对病例资料、手术方法及疗效评价进行了介绍。
1987年6月~2002年8月,本院共收治髌骨骨折458例,得到随访324例患者中32例出现内固定失效,占9.9%。为了进一步提高内固定的疗效,本文结合本组资料及有关文献对内固定失效原因及预防措施加以探讨。
自1998年以来,共收治股骨干多节段粉碎性骨折43例,采用两种方法治疗,本文报告临床资料及治疗情况。
退行性脊柱侧凸是指由椎间盘及椎骨关节退行性病变所导致的脊柱侧凸畸形,又被称为“collapsing scoliosis”和“senescent lumbarscoliosis”。与特发性青少年腰椎侧凸左侧多见不同,退行性脊柱侧凸左右两侧的发生率相同。同时其畸形进展亦较快,大部分患者5年内平均每年弯曲度数增加3度。本文兹将退行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研究及治疗进展进行了归纳列述。
计算机辅助手术导航系统(compute aided surgerynavigation system CASNS),是经典(框架)立体定向技术、现代影像诊断技术、微创手术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结合的产物。1986年美国的Roberts等率先将这一技术应用于神经外科临床以来,CASNS已得到迅速的发展,现已逐步被各国外科医生和研究人员所接受,在神经外科以外的领域也得到了研究和推广。20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