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众所周知,肥胖与心脑血管病如血脂异常、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营养代谢性疾病如脂肪肝、糖尿病等,甚至恶性肿瘤等疾病的发病率密切相关。儿童时期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研究显示,肥胖导致机体结构与功能改变在儿童时期就已经出现。儿童期肥胖不仅影响生长发育进程,若肥胖延续至成年将增加成年期肥胖相关慢性病的发病风险。运动被认为是减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运动不仅可以增加机体能量消耗,而且可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但运动是一把"双刃剑",给机体带来诸多益处的同时也可能会带来一些危害。运动心血管风险是运动风险中付出代价最大一类风险,也是运动医学领域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本研究旨在观察肥胖儿童在不同强度运动时心率变异性和运动后心率恢复特征,以期为肥胖儿童科学参加运动和预防运动中心血管风险提供一定的参考。研究方法: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男生体重指数(BMI)评分标准,从合肥市某小学三、四年级选取男生30名实验对象,分为正常组(CG)和肥胖组(FG)各15名。所选实验对象身体健康,无既往病史、无运动禁忌症,肥胖儿童无临床合并症。测试前获得儿童及家长知情同意。所有受试者均进行两次不同运动强度,持续5min的20米往返跑测试。第一次为中等强度,心率控制在130-160次/min;第二次为高强度,心率控制在160-190次/min。两次测试间隔一周。通过心率遥测仪(型号:polar team2,芬兰)对运动强度进行实时监控。心率遥测仪记录受试者在两次不同强度运动时相邻R-R间期时值和运动后恢复期各时刻的心率,并计算R-R间期标准差(SDNN)、R-R间期之差均方根值(RMSSD)、相邻R-R间期差值超过50ms的心搏数所占百分比(PNN50)等心率变异相关指标和运动后心率恢复值(HRR),HRR为运动心率峰值与运动后各时刻的心率的差值。采用SPSS20.0版软件对数据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为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研究结果:(1)与CG组相比,在中等强度和高强度运动时,FG组心率变异性指标SDNN、RMSSD、PNN50值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同时,FG组高强度运动时,SDNN、RMSSD、PNN50值均明显低于中等强度运动,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CG组在中、高强度运动时SDNN、RMSSD、PNN50等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与CG组相比,在中等强度和高强度运动后,FG组运动后心率恢复时间均显著延长,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表现为CG组运动后心率快速恢复期较FG组用时短,而FG组缓慢恢复期较CG组用时长。(3)与CG组相比,中等强度运动后,FG组运动后心率恢复值HRR1、HRR2、HRR3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高强度运动后,FG组HRR1、HRR2均明显低于CG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与中等强度相比,高强度运动后CG组、FG组HRR1、HRR2均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结论:(1)与正常儿童相比,不同强度运动时肥胖儿童心率变异性均明显降低,同时发现运动强度越大降低越明显,提示肥胖儿童在运动时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功能降低。但是,运动时肥胖儿童心率变异性降低是因迷走神经张力降低引起,还是迷走神经与交感神经共同作用引起,仍需要进一步研究。(2)与正常儿童相比,肥胖儿童运动后心率恢复时间较长,表现为运动后心率快速恢复期斜率减小,缓慢恢复期延长。(3)与正常儿童相比,肥胖儿童运动后恢复心率HRR1、HRR2值明显降低,这可能与肥胖儿童迷走神经激活延迟或活性降低有关。因此,HRR1值增加可作为评价肥胖儿童运动健身效果的指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