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北洼陷沙三段沉积体系与油气藏关系

来源 :2007年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第四次国际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feij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中论述了孤北洼陷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三段主要的沉积体系类型及其特征,分析了各类沉积体系在平面上和垂向上的分布规律及其演化,得出区内主要发育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和浊积扇体系。近岸水下扇主要分布在西部陡坡带,扇三角洲分布在东部陡坡带和南部缓坡带,浊积扇主要分布在东西两个次级洼陷中。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砾岩储集性最好,近岸浊积扇以扇中辫状水道是主要储集层,而滑塌浊积扇整体具有较好的储性能。讨论了不同的沉积体系与油气藏的关系,指出扇三角洲主要形成断鼻、断块油气藏和构造与岩性复合的油气藏,浊积扇形成岩性油气藏。今后的勘探需要加强构造精细解释和岩性油藏描述工作。
其他文献
There exists an optimum soaking time for thermal recovery well. But for super heavy oil which has special properties, agreement in how to determine soaking time has not been achieved. On the basis of
碳酸盐岩储层一般天然裂缝和溶洞发育,且非均质性严重,缝洞系统是油气储集和渗流的主要介质。这类储层的改造多采用酸化沟通天然裂缝储集体,从而达到油气增产的目的。由于基质酸化作用范围有限,酸化压裂工艺技术逐渐成为了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开发和增储稳产的关键技术之一。酸压时酸液会不停地穿透滤饼区而与岩石直接作用,在裂缝壁面将形成酸蚀蚓孔,也正是蚓孔的形成而使得酸液在基质滤失和蚓孔滤失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大量的酸
青藏高原北部陆相盆地中烃源岩发育层位包括始新世风火山群、渐新世雅西措群和中新世五道粱群。古近系雅西措群烃源岩,特别是灰岩属于中等~好烃源岩范畴,有机质类型较好,以Ⅱ1型为主,且烃源岩主体处于成熟阶段,是藏北高原新生代陆相盆地主力烃源岩发育层位。藏北高原新生代陆相盆地储集岩较发育,储层丰富,发育层位包括风火山群和雅西措群,其中雅西措群是储层主力分布层位。由对测区所测数据分析表明:通天河盆地具备一定规
利用GC-C-MS技术对羌塘盆地双湖地区侏罗系布曲组含油白云岩、沥青灰岩、正常灰岩中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的组成特征和分布形式进行了研究,目的是查明古油藏原油的成因。结果表明:测试样品δ13C分布形态具有相似的特征,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都表现为δ13C值从低碳数到高碳数降低的趋势,反映了原油来自海相沉积地层,它们具有同源的有机质母源。
基于工区构造复杂,断层非常发育,目标层段主要以砂泥岩薄互层为主,为研究目标层段砂体的横向展布情况与储层的有利部位,对该区进行波阻抗反演研究。由于区内复杂的断层地质条件,不利于建立与实际地质情况符合的初始模型,本文利用VSP资料得到的时深关系准确标定层位,采用加密地震解释层位的方法来控制复杂断层断点,考虑到区内薄互层的匹配因素,通过适当缩短子波长度的方法来提高纵向分辨率,真实反应砂泥薄互层的地层情况
通南巴构造带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为一大型的NEE转NE向构造,经过多年的勘探,本构造带上共明确了三叠系嘉陵江组二段和飞仙关组三段两个气层,显示了本地区二、三叠系的巨大勘探潜力。本文从气源分析、运移条件和时间、构造及圈闭演化、成藏条件的匹配等方面对本地区天然气的成藏条件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本地区三叠系气藏为晚期干酪根的裂解成因,与已知的普光特大型气藏明显不同,从而为本地区进一步的勘探指明了方向
克拉玛依九区稠油油藏具有整装、构造简单、开发时间长、经历蒸汽吞吐、蒸汽驱等多开发过程;本文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开发历史进行精细数值模拟,分析储量动用状况、剩余油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利用密闭取心、测试、测井、生产动态资料进行检验分析。根据剩余油分布特点利用修正后的预测模型进行调整方案论证,优化调整方案。提出完善井网、提高排液量、汽窜封堵和间歇汽驱的整体调技术措施来改善和提高浅层稠油开发效益。开发方式及
川东北达县-宣汉地区飞仙关组广泛发育台地边缘鲕滩相沉积。飞仙关组经历了三个成岩演化阶段:准同生-早期成岩阶段、浅埋-中埋成岩阶段、深埋成岩阶段。主要成岩作用有:泥晶化、胶结、压实压溶、重结晶、白云石化、溶蚀和破裂等。其中,溶蚀作用和白云石化作用是改善鲕滩相储层储集性能的主要贡献者。溶蚀作用发生在成岩作用的各个阶段,以早期大气淡水渗滤作用形成选择性溶蚀和深埋藏阶段含CO2和H2S流体对全岩的溶蚀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廊固凹陷地层层序特征及不同构造单元沉积模式特点,进一步剖析了凹陷不同沉积体系的组合样式及储层发育特征。从整体沉积背景、构造背景的角度出发,理清了层序格架内储集体的分布特征。建立了陡坡带、洼槽带及中央带各具特色的六类成藏模式。指出多期沉积体系、多期的构造运动、生油层一储集体一圈闭的时空匹配对凹陷构造和隐蔽油气藏的分布和富集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岩石学、沉积学、古生物学和地球物理等方法,对盆地东南部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研究,编制了该时期的岩相古地理图。认为研究区长6油层组沉积时主体为湖泊三角洲环境,沉积体系发育类型多样,主要有三角洲、湖泊及浊流沉积。在沉积过程中,大部分地区表现为加积型一进积型三角洲,浊流为南部三角洲前缘垮塌成因。根据研究区南北两侧三角洲发育特点,结合盆地形态,认为北侧为浅水型缓坡三角洲,而南部为深水陡坡型三角洲及浊流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