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介绍桡神经深支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式。方法:手术方式:行神经修复9例,其中一期修复5例;二期修复4例;手功能重建术7例。结果:5例一期神经修复术后4个月,神经功能大部分恢复。4例二期神经修复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基本恢复。7例手功能重建术中,优6例,良1例。结论:正确选择治疗方法是关键的。有条件时尽量做神经修复,无神经修复条件时,尽快做手功能重建术。
【出 处】
:
2009广州创伤骨科周围神经损伤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介绍桡神经深支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式。
方法:手术方式:行神经修复9例,其中一期修复5例;二期修复4例;手功能重建术7例。
结果:5例一期神经修复术后4个月,神经功能大部分恢复。4例二期神经修复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基本恢复。7例手功能重建术中,优6例,良1例。
结论:正确选择治疗方法是关键的。有条件时尽量做神经修复,无神经修复条件时,尽快做手功能重建术。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渐进抗阻训练在脑瘫患儿临床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脑瘫患儿20例,实验治疗组10例,常规治疗组10例,通过实验组患儿进行一个月的Thera-band训练台渐进抗阻训练后的效果与对照组患儿的常规康复训练后的效果作比对。结论:渐进抗阻训练可增强患儿的肌力,促进了本体感觉的输入,帮助患儿建立正确的运动认知。
目的:探讨神经针刺法结合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手功能障碍恢复的作用。方法:90例脑卒中患者按入院顺序被随机分为针刺针刺组、康复训练组、综合治疗组,比较三组治疗前后Lindmark手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BI)。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三组治疗后手功能评分、BI评分均有提高(P0.05)。结论:采用神经针刺结合康复训练能明显促进脑卒中患者手功能的恢复。
目的:通过加强骨盆控制训练改善脑瘫患儿膝反屈的临床治疗分析。方法:20例膝反屈脑瘫患儿随即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和实验组(康复治疗中加强骨盆控制训练)。结果:两组的改善率有明显差异。结论:加强骨盆控制训练对改善膝反屈有积极意义。
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为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痉挛的潜在机制进行探讨,借鉴现代康复医学中先进理论知识,结合中医病因病机学说,总结出一套临床行之有效的推拿手法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方法。
国内外诸多文献报道,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经吞咽训练后疗效确切可靠。本研究对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分别采用酸梅粉刺激疗法、冷刺激及空吞咽疗法,均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但同时发现酸梅粉治疗组胃出血的机率明显大于对照组,酸刺激可以刺激患者味觉的恢复,刺激唾液腺与胃液腺的分泌。胃液是由胃液腺内多种细胞所分泌的混合液,其中包括盐酸、粘液、消化酸等。胃酸和胃蛋白酶过多是溃疡形成的主要原因,有“无酸即无溃疡”的传统说法。
目的:探讨治疗陈旧性寰枢关节脱位。方法:选择我院自2004年6月至2007年10月间的陈旧性寰枢关节脱位患者13例;年龄17岁至70岁,平均35.4岁。采用台湾产DIGIT-TRA 900绳式头带水平牵引,牵引结束后采用北京产BA2008-Ⅲ型电脑中频仪治疗,疼痛缓解后调正项部肌力训练,辅以中成药活血化瘀。结果:13例患者平均住院治疗时间26.8天,最短1例住院7天,齿状突未恢复正常位置,余12例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是膝关节常见的损伤之一。本研究采用电针、红外线、超声波,推拿综合治疗144例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其可能的原因:由于针灸直接作用于病变组织,使局部舒筋活络,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从而使局部炎症介质加速代谢,同时松解挛缩和粘连的软组织;红外线同时起到温针的作用,其本身又有促进血液循环和组织代谢、消炎、镇痛解痉等作用。而适量的超声波机械、温热等理化作用,对病变组织有扩张血管、改善血液
目的:探讨早期介入针刺、高压氧(HBO)治疗急性脑梗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120例急性脑梗患者随机分为早期介入针刺、高压氧组(A)和恢复期介入康复组(B)。A组在常规神经内科处理同时进行高压氧和舱内针刺治疗,两周后进行综合康复。对照组(B)急性期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两周后病情稳定进入恢复期采用综合康复治疗。60天后分别评价两组的NZHSS、FMA、和ADL评分与
本文对网络分析在经络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网络思维(network thinking)将各种系统的基本结构抽象为网络,系统的组成要素作为节点(nodes),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作为连线(lines)。各种复杂系统几乎都可以用网络表示其结构、研究其功能和观察其演变:蛋白质(分子层面,氨基酸是点,化合键是线)、神经元(细胞层面,生物大分子是点,代谢关系或细胞信号转导关系是线)、大脑(器官层面,神
目的:为临床选择跟外侧神经作为受区皮神经重建足跟感觉提供解剖依据。方法:选择成人尸体标本20个下肢,解剖显露腓肠内侧皮神经与腓肠外侧皮神经的会合部位至各支跟外侧神经的终末支;观察各支跟外侧神经的来源、发出部位、形态、走行、分支与分布情况;测量各支跟外侧神经自腓肠神经主干发出平面至外踝尖水平面的垂直距离及其起始部的外径。结果:大部分腓肠内、外侧皮神经于外踝尖平面上8.9cm会合成腓肠神经主干,于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