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華語文能力測驗(TOCFL)論華語文寫作教學

来源 :第四届两岸华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renxiaon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版「华语文能力测验」(TOCFL)于2013年正式推出,相较于旧版,除了测验架构将语言能力重新调整分为三等六级:「入门基础级」、「进阶高阶级」、「精通流利级」之外,更重要的发展是在原有旧版「华语文听力测验」、「华语文阅读测验」的基础下开发「华语文口说测验」和「华语文写作测验」,完成语言学习听、说、读、写的标准化测验.本文藉由「华语文能力测验」(TOCFL)之「写作测验」的题型、写作能力指标、评量重点等面向开展,探讨在华语教学现场第一线教师如何将教学融入课堂中,以协助学习者跨越从「说华语」到「写华语」的障碍,是授课老师在课程设计上有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发展,指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经费投入(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投入机制)"。本文就纲要中提出的高等教育方面的改革意见进行分析、评述,同时从"高等教育学费标准"的角度进行若干探讨,提供IS-LM模型的应用、最优解模型、BP神经网络算法等方法,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教育经费投入以及高等教育学费标准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21世纪国家课程"主动发展观"提出以后,英国国家课程越来越完善.2011年1月,英国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国家课程修订工作.用发展的眼光解读新一轮修订工作的背景、目标和特征等,对于我国国家课程标准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启示扣借鉴意义.
因為臺湾高等教育的快速擴張,近年來不同類型大專院校機横、課程、教學和學生類型上,有著越來越多元發展的傾向.因此,研究生教育也受到影響,在本質上有極大改燮.本研究首先檢視相關文献中有關现代研究生教育的歷史發展、性質舆類型,作者分析影響臺湾研究生教育政策的内外部因素,並針對研究所现状加以分析,结果發现:1.研究生數量比例逐年提高;2.性别仍是顯著因素;研究生課程走向國際化舆跨领域;4.晕業生收入舆就業
会议
在殖民时期,香港的中等技术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仿照了英国三轨制下的中等技术教育(Lau&Kan,2011)。然而,历经1 56多年的殖民统治后,特别行政区(简称特区)政府进行了重大的教育改革,尤其是在中等技术教育方面。因此,我们可能会问:特区政府改革技术教育是出于政治原因吗?自主权移交后,香港成为中国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而不是独立地区。鉴于香港去殖民化后的非典型特征,我们在使用基于其它殖民地研究而形
会议
NURI计划是韩国政府2004年出台的以地方大学为资助对象,旨在促进地方大学特色发展,进而提高地方大学竞争力,确保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备受关注的发展战略,同时也是国家均衡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本文在对韩国地方大学面临的现实困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详细论述NURI计划的背景、目标、推进体制及执行情况,并对NURI计划取得的成效进行分析。
会议
在当今的欧洲和北美,比较教育学的历史研究已被广泛运用,这也使得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在当地变得合情合理。然而,通过对亚太地区比较教育研究文献的回顾我们发现,这一地区对比较教育学的历史,目的以及研究方向知之甚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部分是由于亚太地区通常未对国际教育与比较教育这两个研究领域进行充分界定。本研究发现,在亚太地区,比较教育与国际教育通常被狭义地划为同一类研究。事实上,国际教育与比较教育的研究领
会议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规模发展以来,高等院校年度招生人数和毕业生数量大大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这一矛盾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我国高等院校与企业之间缺乏紧密的、长效的合作机制和平台是一个重要因素。研究解决这一问题,瑞典高等教育的相关实践和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借鉴,尤其是瑞典高校校企合作的机制构建、组织设置以及制度保障等做法,对于我国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参
会议
本文讨论了达到教育公平、高质和发展的三条途径:1.对过去三十年间,面对教育挑战所尝试的一系列全球教育改革运动(GERM)进行关键问题的概述2.以芬兰为例,面对相同教育挑战做出不同回应可以取得成功,以其在世界经合组织的PISA测验中获得成功为证明3.芬兰教育的政策、社会和文化因素对它现有的成就有很大影响.过去三十年,全球化、国际化不断扩大,国际间的相互依存性增强、国家间竞争更为激烈,为此,发达国家和
会议
在印象中,常认为现代汉语「子」后缀与闽南语「仔」后缀是简单易学的成份,然而却发现:在一般生活的使用上,学生对这两个后缀的运用常出现错误.而学者们对这两个后缀的相关研究,常都是侧重于一两项,而非全面的探讨.这促使笔者提笔为文,阐释这两个后缀在句法、语音、构词、语意等方面的表现,并比较其差异,俾利相关教师与学生厘清其误用的根源.
「前/后」、「以前/以后」、「之前/之后」在表示时间的用法上大至相同,且大部分时候在其前加入子句形成副词子句,在句子里当状语用,比如「他吃饭前/后吃药」、「他吃饭以前/后吃药」、「他吃饭之前/后吃药」,而且可以衔接「前/以前/之前」的短语也可以衔接「后/以后/之后」.然而进一步分析,并非全然如此,除了「以」和「之」的不同造成「前/后」、「以前/以后」、「之前/之后」在使用上有些微不同,本文另外从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