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宾夕法尼亚亚纪晚期的叶状藻建造(生物礁或丘)主要由叶状藻障积或建造格架形成,微生物在其生长过程中起到了辅助的粘结巩固作用。内蒙古东部格舍尔期阿木山组发育了大量的叶状藻-微生物礁,这些生物礁主要由叶状藻-微生物粘结岩和叶状藻泥晶灰岩组成,前者在整个生物礁中均有发育,而后者则局限在生物礁的部分区域。在这些区域中,两种岩相有明显的界线,表现为镶嵌分布模式。在低能的透光环境下,叶状藻开始生长,大部分叶状藻在死亡后倒伏或经过很短距离的搬运后堆积。在叶状藻的表面,微生物开始生长,形成一层较薄的泥晶结壳。之后,微生物继续生长,其新陈代谢作用导致它们的内部完全被泥晶充填,形成了似球粒。这些似球粒表现出双重结构,即中心的小晶粒被外围自形或半自形的大晶粒包围。似球粒在部分区域形成了反重力的丘状构造或似叠层石的层状构造。当水体能量增强,部分叶状藻被波浪打碎,这些叶状藻碎屑经过短距离搬运,与灰泥一起沉积后形成了叶状藻泥晶灰岩。在该建造模式中,叶状藻即没有建造格架,也没有障积灰泥,其主要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基底或遮蔽空间,而微生物通过大量繁殖对生物礁的生长起到了主要作用,这代表了一种新的生长模式。这种以微生物沉积为主导的含叶状藻建造是亚热带华南地区含叶状藻建造的典型特征,它们的生长主要受古地理和古海洋的影响。亚热带华南地区的含叶状藻建造被归属为热带特提斯域含叶状藻建造的一部分,但是它们在建造模式和主要生物组成上与热带特提斯域的含叶状藻建造有一定的区别。因此,亚热带华南区域的含叶状藻建造应从热带特提斯域的含叶状藻建造中分离出来,可以看作是含叶状藻建造的第三个古地理分布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