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路的史前基础以浙东沿海地区的文化变迁为中心

来源 :第三届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fg45y5465u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上丝路兴盛于青铜时代及以后的历史时期,但在此之前的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奠定了相当的文化和族群基础.本文即是通过分析作为海上丝路主要起始区的浙东沿海地区的史前考古学文化格局,从而探讨这一地区的海洋文化发展的历程和对海丝形成的作用.以宁波地区为中心的浙东沿海目前可见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和钱山漾文化等考古学文化遗存.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人群受到海洋生态变迁的影响,形成不同的文化面貌.在良渚晚期以前,人们更多的是在适应海洋,而不是利用海洋,这里的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并不发达,可以说属于大陆性文化的范畴,文化的传播也主要表现在通过一定的海上交通自北向南单向的传播.良渚晚期-钱山漾时期海盐经济的出现,真正的海洋经济出现,也才彻底改变了当地悠久的浓厚的农业文化传统,文化传播也变自北向南的单向而为南北双向.从而直接促成了之后百越族系的北上,马桥文化的形成.自此浙东沿海地区正式进入海洋文化范畴.史前的海上交通和海洋经济成为以后海丝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其他文献
在当代新型方志馆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中,主体定位是否准确,主线脉络是否清晰,主题是否鲜明突出,能否彰显主板特色,是值得关注和探讨的四个重点问题.关键在于:一要清晰认识和
今天都在讲互联网+,其实将生态文明和乡村文明联系起来的"+",是值得关注的生态文明时代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其作用和意义可能比"互联网+"更加深远广泛!一、古村前世:中华文明
文章梳理了近十年来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情况,探析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发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拟对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对策建议.
在地方志事业全面推进的过程中,方志馆建设已经成为新的增长点和突出亮点,而展览布展是方志馆工作的重要任务.方志馆展览的重要意义在于为服务社会发展的需要,展示国情地情和
为了解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现状,为未来少数民族非遗的保护传承建言献策,课题组先后调研了10个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利用实地调研法、文献资料
羌族家园重建从多方面创新发展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汲取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承接,是保护、重建具有当下主体价值与观念
青海作为一个多民族省份,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而作为热贡地区又是一个文化富有地带,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自国家和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来,该地区的非遗保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当今世界性话题.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后现代社会发展的全球性趋势下,关注基层社区文化的价值和传承,采取积极行动促进其保护、传承与发展,不仅使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空间"这一概念的提出与项目申报的开展,与21世纪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缔约国越来越重视对各种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实施整体保护有关.中国的文化生
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少数民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的申报、入选和呈现情况,能够基本了解和认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