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超重及肥胖2型糖尿病病证诊疗规律,为中医治疗超重及肥胖2型糖尿病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结构化中医住院病历采集系统数据库中,采集2006年1月至2014年11月内分泌科的超重及肥胖2型糖尿病临床数据,通过结构化查询语言(SQL语句)筛查出符合纳入标准的超重及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住院病历,提取出原始数据,并且将原始数据进行规则整理.整理后的数据,按照BMI的等级进行分组,BMI1(超重组)和BMI2(肥胖组),然后利用软件进行分析(1)运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S)进行描述,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对于满足正态分布的数据,且方差齐者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满足者采用非参数检验.(2)统计所有患者常用药物频次,利用FP-Growth算法研究常用单味药及对药、三味药、四味药的配伍.(3)利用复杂网络分析软件进行初步证—症状,证—舌象,证—脉象,证—方剂等分析其相关性.人机交互,对以上数据结果进行整理分析.
结果:本组有效病例共1214例,分为超重组和肥胖组,BMI1组(24.0~27.9kg/m2)共592例,BMI2组(≥28kg/m2)共622例.年龄在50岁以上者共有948例,占78.09%,以中老年患者居多.男性为593人,女性为621人.病程10年以上者为874例,占71.99%.既往患有冠心病的患者最多,为299入,占全部病例的24.63%;其次是高血压为283人,占23.3%、高脂血症193人占36.70%.有糖尿病家族史共计503人,有肥胖家族史共计416人.既往有吸烟史为215人,饮酒史为160人.合并冠心病共有291人,占23.97%,合并高血压共有266人,占21.91%.合并胰岛素抵抗的患者共427例,占35.18%.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患者共有148例,占12.19%.合并脂代谢紊乱的患者共有339例,占27.92%.合并脂肪肝共有115例,占12.3%.证—症状—舌脉—方剂的关系:出现频率较高的证为气阴两虚证、阴虚火旺证、瘀血阻络证、痰瘀互阻证、脾虚湿盛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但以气阴两虚证为多见.中药单味药使用频率:按从高到低的顺序主要为茯苓、当归、泽泻、麦冬、丹参赤芍、川芎、牡丹皮、红花、太子参、黄芪、熟地黄、山药、山茱萸、鸡血藤、桃仁、牛膝、陈皮、半夏、白芍、知母、枳实等.以活血药、利水渗湿药、补气药、补阴药、化痰药为主,总体符合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祛湿化痰的治疗原则.治疗方剂使用频率:按从高到低的顺序主要为参芪地黄汤、知柏地黄汤、生脉饮、六味地黄汤、天麻钩藤饮、桃红四物汤、藿朴夏苓汤、瓜蒌薤白半夏汤、二陈汤、杞菊地黄汤、丹参饮、温胆汤、肾气丸等.理化指标与证的关系:所有指标(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尿酸、空腹血糖)均偏高者以气阴两虚证居多,其次是瘀血阻络证和痰瘀互阻证.糖化血红蛋白升高者(HbAlc>6.5%)主要见于瘀血阻络证、痰瘀互阻证;低密度脂蛋白(LDL-c>3.10mmol/l)升高者主要见于瘀血阻络证、痰瘀互阻证;高密度脂蛋白(<1.76mmol/1)降低者以瘀血阻络证、脾虚湿盛证;甘油三酯升高者(TG>1.7mmol/1)主要见于瘀血阻络证、脾虚湿盛证;总胆固醇升高者(TC>5.68mmol/1)主要见于瘀血阻络证、阴虚火旺证、痰瘀互阻证;血尿酸升高者(男性>420μmol/l,女性>357μtmol/l)主要见于瘀血阻络证、痰瘀互阻证.
结论:超重及肥胖2型糖尿病相关危险因素:主要与病程、既往史、家族史、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合并冠心病、高血压、血脂紊乱、高尿酸血症等相关.本组病例以气阴两虚证为多见,还包括阴虚火旺证,肝肾阴虚证,脾虚湿盛证,瘀血阻络证,痰瘀互阻证,阴阳两虚证.多为本虚表实,本虚以气虚、阴虚、阴阳两虚为主,标实为瘀血、痰浊、水湿.临床常用的方剂主要有参芪地黄汤、生脉散、六味地黄汤、知柏地黄汤、桃红四物汤、丹参饮、血府逐瘀汤、藿朴夏苓汤、实脾饮、天麻钩藤饮、瓜蒌薤白半夏汤、温胆汤、肾气丸加减等.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祛痰渗湿为主要治则.常用的单味中药为:茯苓、泽泻、当归,牡丹皮、山茱萸、熟地黄、山药、丹参、桃仁、红花、赤芍、川芎、黄芪、麦冬、太子参等,主要类别属于活血药、利水渗湿药、补气药、补阴药、化痰药等.现代研究发现这几类药物具有一定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血糖,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脂、改善动脉粥样硬化保护心血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