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汞及其化合物是一类毒性很高的持久性污染物,能够在环境中长期存在,对人群的影响会持续数代人。现有数据表明,我国每年人为活动向大气排放的汞量约为500-700 吨,约占全球人为排放量的30%左右[1]。随着燃煤和有色金属冶炼的持续增长,未来几十年里我国人为大气汞排放量仍有可能继续增加[2,3]。研究汞在环境中的分布、迁移、转化及归宿等过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沉积物不仅是水生环境中汞的重要汇,也是重要的二次排放源。受汞的自然源和人为源共同影响,海洋沉积物已成为研究海洋生态系统中汞循环的一个重要组分。进入到沉积物中的汞,大部分以无机汞(IHg)的形式存在,会被甲基化为甲基汞(MeHg),易被水生生物富集并通过食物链累积放大,最终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研究海洋沉积物中汞的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汞的环境迁移与循环过程。本研究对我国的四个海域(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沉积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采样分析,对其中汞含量的空间和时间变化特征,以及影响汞沉积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 表明,表层沉积物中汞含量随着与沿岸距离增加而逐渐降低。垂直分布呈现从柱芯底部到表层波动增加的趋势。同时,运用210Pb 同位素定年方法对珠江口和维多利亚港沉积物中汞含量在过去100 多年中的演变趋势开展了进一步的研究,并计算了该区域沉积物中汞的输入通量,证实了沉积物中汞含量明显增加,并与当地经济发展具有密切关系。相关性分析表明,沉积物中TOC 含量对我国近海沉积物中汞含量的影响比pH 值更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