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五代十国时期西凉文化在河西走廊文化上的历史意义

来源 :甘肃历史学会,中央肃州区委,肃州区人民政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158166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西走廊,又称甘肃走廊,位于甘肃省西北部.走廊伸入中国大陆腹地,夹处蒙新高原与青藏高原之间,在自然地理区划上属于中国典型的西北内陆干旱气候区.得益于祁连山冰雪融水的滋润,走廊内发育了片片肥沃的绿洲.而戈壁、草原、绿洲相间分布的空间形态,为不同民族文化的入居、成长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环境.从东西方向来看,南北走向的大黄山(焉耆山)、黑山又将走廊自东而西分割成以武威、张掖、敦煌绿洲为中心的东、中、西三个既相独立又相联系的地理单元,这种相对独立的空间结构为河西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基本的地域条件.如五凉时期的南凉、西凉、北凉就是以武威绿洲、敦煌绿洲、张掖绿洲为中心建立的割据政权.唐末五代时期,河西走廊甚至出现了肃州龙家、甘州回鹘、敦煌归义军政权和凉州蕃汉联合政权等多个民族地域联合体.历史时期河西地域分分合合,统治民族代有更替,促使河西文化不断地发生分异与重组.河西走廊宜农宜牧的自然环境,使入居于斯的民族或部落都形成了深厚的"河西"文化情结,早期生息于此的羌、月氏、匈奴等族就是如此.当中原汉王朝占有河西走廊之后,原居于此地的各民族或部落却难以释怀,《汉书·赵充国传》就记载:"先零豪封煎等通使匈奴,匈奴使人至小月氏,传告诸羌曰,张掖、酒泉本我地,地肥美,可共击居之."秦汉之际为匈奴所迫而迁徙中亚的大月氏,到唐时,其后裔依然跨山越水奔赴河西走廊,言其为"归故地".表明河西情结已成为历史时期生息于兹的民族所固有的文化遗传"基因".鲜卑、吐谷浑、回鹘、党项、吐蕃、蒙古、回回等族自不用说,就是入居于斯的汉人,无论或罪或谪,或官或戍,数世之后,亦称自己为"河西土著".这种不同民族共同的乡土意识是历史时期河西走廊多民族文化趋于一致的重要文化背景,也是河西走廊多民族文化碰撞、交流与整合的内在推动力.
其他文献
唐代是中西文化交流盛况空前的时代,唐王朝在文化上实行兼收并蓄的开放政策,异域舞蹈、音乐、服饰、饮食、绘画等源源不断输入中原内地,对唐代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敦煌,地接西域,商贾云集,作为当时国际性都会之一,这里是胡文化进入祖国内地最先浸染的地方,东西方文化曾在这里交流荟萃,显露出夺目的光彩;众多的古代民族,曾以这片土地为舞台,演绎过一幕幕精彩的历史活剧.胡风盛行,大量敦煌文书、敦煌壁画真实地反映了
石窟寺院与一般寺院比较,有着相对独特的地理环境,这种独特性决定了禅居洞窟的僧人的生活用水方式与平常寺院有着较大差异.而印度与中国气候、环境的不同,也造成了两国石窟寺的环境及僧人生活用水情况的不同.
自1900年敦煌藏经洞发现到今天,敦煌学研究已经走过百年的历程,海内外的学者将大量精力投入到这门国际显学中.敦煌学研究也是从无序到有序、从零星到系统,取得的成果也是举世瞩目的.近百年来,学术界在敦煌蒙书的文本的介绍、校注、内容的考释、体例的分类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究。研究模式已不拘泥挖掘史料的文献学,而是结合考古学、人类学等新的方法。研究领域向深纵化拓展,近年来的文章,无论先秦还是明清时期,有关
公元9世纪中叶,吐蕃国内统治阶层内部矛盾纷争不断,造成吐蕃在敦煌地区的统治式微,这就使得以地方大族为势力核心的归义军政权(851-1036年)开始拥有发展机遇和崛起空间.大中五年(851年),张议潮率领敦煌民众脱离吐蕃统治,回归唐中央辖理,建立归义军政权,敦煌地区开始步入归义军时代直到宋代景祐三年(1036年)结束.归义军地方政权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与敦煌佛教寺院集团有着特殊的交往关系.换言之,归
李唐氏族问题历来聚讼纷纭,焦点在于李氏究竟族属是胡是汉,世系真伪,然甚少关注其追尊老子为始祖的历史渊源。事实上,李唐认同陇西李氏固然是祖先认同的一件大事,而认老子为先祖则对道教和国家礼仪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的考证应可证明,很可能在东晋十六国时期,至迟在北朝初年,陇西李氏乃至当时着名的赵郡李氏等家族,已经认老子为先祖。而且,这时的老子,已经是被神化了的老子,因此,虽然在北朝时期的北方地区,北魏太武帝
李暠建立西凉政权,离不开敦煌大族的支持与拥护。而且,敦煌大族之间长期以来通过联姻,形成一个盘根错节、紧密相连的门阀体系。李暠迁都,一方面是为了逼近北凉,实现统一大业,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摆脱敦煌大族的控制,来巩固政权。从其子李歆即位后的各种举措来看,敦煌大族在后期对西凉政权的影响力较李暠时期减小。这也成为李歆死后西凉迅速灭亡的原因,即敦煌大族为了保护自己的核心利益,唯有视北凉为马首,臣服沮渠蒙逊。即
东晋义熙元年(405年)十月,西凉王国统治者李暠将都城从敦煌迁往酒泉,这是酒泉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成为一国国都.迁都的经过及原因,前辈学者的论述中已多有涉及,文章结合前贤成果,对迁都原因进行进一步探讨.
公元400年,李暠建立西凉政权,都敦煌.405年,迁都酒泉.为了增强力量,李暠迁徙民户,析置郡县.同时,加强对编户民众居住聚落的管理.《汉书·沟洫志》记载:"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可见,聚落指居民点.敦煌出土《(S.0113)西凉建初十二年(416年)敦煌郡敦煌县西宕乡高昌里籍》、酒泉魏晋墓中的砖画,为了解河西走廊"村"聚落形态提供了重要资料.
吕光末年,后凉失政.段业、秃发乌孤、沮渠蒙逊等纷纷起兵反对,李暠响应段业.后凉龙飞二年(397年)段业自称凉州牧,"以敦煌太守赵郡孟敏为沙州刺史,署玄盛效谷令.敏寻卒,敦煌护军冯翊郭谦、沙州治中敦煌索仙等以玄盛温毅有惠政,推为宁朔将军、敦煌太守.玄盛初难之,会宋繇仕于业,告归敦煌,玄盛乃从之.寻进号冠军,称藩于业.业以玄盛为安西将军、敦煌太守,领护西胡校尉."东晋安帝隆安四年(400年)四月,"(
西凉建初四年(408年)秀才对策文,于1975年在新疆吐鲁番哈拉和卓91号墓出土.这是研究西凉李暠统治时期策试制度、政治思想的珍贵材料,受到学界的关注.陆庆夫、李步嘉先生对其内容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考释和梳理.在学界普遍看来,西凉《秀才对策文》"不甚关涉时事方略","很像是那种刻板正规的经史知识考试".诚然,从其答题内容来看,这似乎是一次"务虚"的策试,但是,联系李暠的治国思想、建初四年西凉政局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