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若干意见》的文件印发以来,国内体育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按照国际统计标准,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体育产业会出现井喷态势,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达8000美元水平,但体育产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无论人均体育消费能力还是体育产业占GDP比重都与发达国家差距甚远。究其原因,我们发现虽然统计学上的数字已经为体育产发展奠定了基础,但由于我国与欧美国家的发展方式不同,特别是近年来的城市化进程,体现出了与欧美完全不同的方式。在短期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可以创造财富、释放需求、培育产业,与此同时,城市化进程中"超级城市、城市群、经济带、大湾区"等概念的不断提出,生产要素和政策不断向这些地域流入,使得体育产业也要在不同规模的城市(群、区)之间寻找并定位自己的角色,不仅如此,在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发展理念下,体育需求并不是城市化进程中优先考虑因素。可见,虽然城市化进程为体育产业发展奠定了一定物质基础,但是二者之间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些冲突和矛盾。因此,厘清我国城市化进程与体育产业发展的关系,既有利于明确我国城市化进程为体育产业创造的有利条件,也将了解体育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研究方法:本研究在结合社会变迁理论、城市化进程视角、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视角的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对比分析法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与体育产业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主要基于两大脉络,第一,城市化进程对体育产业发展创造的机遇;第二,城市化进程对体育产业发展提出的挑战。对以上二者进行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我国城市与体育产业发展的互动方式。研究结果:1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2014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在发达国家中,韩国(最晚超过50%的国家)在1980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7.23%。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化开始时间较晚,发展速度较快。2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欧美发达国家完成了产业升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赛事IP品牌化、体育文化积淀,对体育作为产业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3对于我国城市化进程来说,给体育产业发展带来了很多机遇,具体体现在:(1)城市化进程提高了城市人口比重,不仅如此,城市也在重塑公民的生活理念、消费观念和行为方式,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物质基础。(2)根据边际消费倾向理论推断,我国城市人口收入每增加1%,体育消费就倾向将增加20%,可见,城市不仅为体育提供消费场景,同时也是消费放大器。4城市发展水平对体育赛事的数量和质量具有直接影响,城市的综合实力决定了体育赛事的类型和规模,体育赛事与城市经济规模呈现出耦合性效应。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区域内合作分工模式加速推进体育产业集聚效应,但这种效应基本发生在城市群,例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海峡西岸城市群。5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速度很快,时空压缩的结果是城市化并未对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基础设施供给,并且在目前的城市化进程及经济周期之内,体育基础设施不足的现状短时期内难以得到改善。6我国的城市化呈现出人口高流动的特征,人口的流动不利于体育文化的产生和传承。同时,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单位逐渐消解,单位体育承担的功能过渡到社会和个体,但直至今日,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速度仍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需求。学校、家庭、社会无一组织能够承担起培育(传承)体育文化的主体,体育文化难以形成。研究结论:1从欧美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与体育产业发展来看,二者是几乎同步进行,并且在城市化达到较高阶段后,体育产业进入成熟阶段,具体体现在体育文化的形成、体育消费稳定、体育产业占GDP总量高等特点。2从我国城市化进程与体育产业发展来看,二者均没有达到最佳状态,城市化仍在进程之中,体育产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解释,第一,我国城市化进程较快,导致了很多问题的集中暴露,而解决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问题尚不能进入亟待解决问题之列。第二,要清晰的认识到我国短时期内不可能像西方发达国家一样在城市化进程之中同步解决体育基础设施供给等问题,这就需要城市与体育产业发展相互协调。具体表现为:(1)城市规划应为体育产业发展预留空间;(2)体育要根植于城市,不同类型城市要走差异化的体育产业发展道路;(3)积极推动体育与各个领域的融合,利用"体育+"催生新型产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