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冬小麦种植区提取及生育期遥感监测研究

来源 :第29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san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立安徽省冬小麦面积提取和生育期监测模型。利用8d 合成的MOD09A1 数据产品计算出的增强型植被指数序列数据,在利用HANTS 滤波重构时序MODIS/EVI 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冬小麦生长季内的种植结构、物侯历特征及其时序EVI 曲线特征确定提取模型,对安徽省冬小麦的播种面积和播种期、抽穗期和收获期等关键生育期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冬小麦的播种区域主要位于淮北平原和江淮之间丘陵地区;由于混合像元的影响,播种面积与统计结果相比较偏大。冬小麦生育期地面监测的统计时间尺度(旬)与采用的EVI 时间尺度(8d)存在一定差异,但二者的播种、抽穗和收获期在整体上可较好地吻合,2008 年10 月~11 月上旬,安徽冬小麦自北向南陆续播种,大约至11 月上旬播种结束;4 月上旬左右冬小麦自南向北进入抽穗灌浆期;5 月下旬开始,冬小麦自南向北陆续成熟并收获;遥感监测的结果与地面监测的结果相比没有明显的差别。应用MODIS/EVI 时序数据,可有效监测安徽省冬小麦的播种面积和生长发育期的空间分布,提高农业监测的精细化程度。
其他文献
利用常规资料、物理量场、卫星云图、雷达拼图、地面七要素自动气象站和区域自动气象站降雨量资料,对2010 年5 月31 日20 时~6 月1 日20 时贵州南部和广西中北部大暴雨、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雨天气过程是在200~100hPa 南压高压东部强西北气流辐散强迫作用下,由南支短波槽、中低层低涡切变和地面冷锋强烈辐合抬升,共同激发黔桂境内中-βMCS 发展合并成中尺度对
贵州冬季的冻雨雪天气对当地人民的生活及政府公共交通事业等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对贵州冬季冻雨雪天气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综合分析2011 年和2012 年1 月1-8 日的冻雨雪天气,从两个时段内各挑选一次典型降水过程进行详细对比分析.这两次过程中2011 年1 月5-7 日降水类型以冻雨为主,其中6 日中西部地区部分站点出现降雪;2012 年1 月3 日-5 日则先是中部一线及西北部出
本文利用NCEP/NCAR 提供的fnl 资料、TRMM 卫星等资料,应用WRF3.2 中尺度模式对2011 年6 月23~24 日淮河流域的梅雨锋暴雨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地形敏感性试验,并详细分析了大别山地形对暴雨的影响.试验分析表明:1.大别山地形会强迫底层西南暖湿气流绕流和抬升,形成波动并使其所含水汽和不稳定能量沿途释放,形成带状降水;2.大别山地形会使暖湿气流与偏北气流交汇形成带状分布的小槽,
本文首先用Micaps 资料和NCEP 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1 年7 月29 日石家庄地区局地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发现高空槽前正涡度平流造成的抽吸作用、低空急流的水汽输送、副热带高压边缘的不稳定层结条件以及边界层内侵入的浅薄冷空气迫使暖湿空气抬升,促使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共同造成了此次强对流天气。在此次暴雨过程中,副高突然北抬,5840pgm 线在400N 附近维持12h 以上起了关键作用;
2009 年5 月9-10 日,河北省中南部出现了今年以来最强降雨,短时暴雨主要集中在保定南部、沧州及以南地区,其中邢台市区降大暴雨,雨量为175.5mm.9 日11-12 时(世界时,下同)仅1 个小时邢台站雨量达83mm.邢台市区的降水不仅创下55 年以来历史同期24 小时降水量极值(1958 年5 月10 日,52mm),也突破了历史月总降水量最高值(1964 年5 月,133mm).9 日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及中尺度WRF 模式输出资料,对2011 年7 月14 日下午沧州青县地区的短时大风、短时暴雨、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重点对渤海湾海风锋对沿岸局地强对流天气的触发机理进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局地强对流天气过程是在有利天气背景条件下发生的,强对流发生在局地层结不稳定和较好的水汽条件;海风锋本身有一辐合抬升区,区域内有弱对流存在;当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逐小时加密自动站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1 年6 月23 日下午到夜间发生在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区上空850 hPa 始终处于潜热能高能舌中,且对流层中层干冷、低层暖湿,大气非常不稳定。西路能量锋区起了触发强对流的作用,东北路能量锋区使得降雨系统南移。本次大暴雨过程受两股冷空气影响,在强对流发生前,大暴雨落区附近出现
基于辽宁省49 个气象站50 年(1960~2009 年)五月至九月逐日平均气温资料,分析辽宁省低温冷害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本文从风险概率的角度,对辽宁省低温冷害的发生和分布特征做了一定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低温冷害20 世纪70 年代最为严重,80 年代后呈下降趋势;在空间分布上,辽宁省低温冷害的平均发生频率西北部和东北部大于中部和南部,一般冷害的发生频率表现为南部及中部地区大于东北部和西
利用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FY-2C 卫星逐时云顶亮温TBB 资料(0.05°×O.05°分辨率)、自动气象站逐时降水资料、实时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和实况探空资料等,通过分析水汽通量流函数和势函数,重点研究了此次强降水过程的水汽源和汇、水汽输送通道的建立和变化及其对降水的影响,对“2010.07.24”豫西地区致洪暴雨过程期间大尺度水汽输送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孟加拉湾和南
鉴于雷达软件版权的问题以及需要专门的显示软件,使得用户对产品的使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设计了基于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对流风暴单体识别程序.利用2008 年4 月7 日温州泰顺的一次冰雹过程的多普勒天气雷达体扫资料对该程序进行试验,并与中美合资敏视达公司的CINRAD-SA 雷达Build 10.8 软件系统生成的风暴识别产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该程序对风暴单体具有较好的自动识别效果,起到较好的预警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