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中医研究进展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学分会成立暨第八次全国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dengd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中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近况作一概述。方法:通过观察近年来相关的动物和临床实验研究进展,对中药复方、中成药以及单味中药的有效成分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等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效果作一总结,同时根据目前的动物和临床研究结果,简单评论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结果:通过目前的动物和临床实验显示,中医药主要对于缓慢性心律失常具有良好的效果,但存在着作用机制不清、缺乏统一标准以及研究不够深入等缺陷,今后应在辨证标准化、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水平上对中医药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其他文献
心律失常是心动起源、心搏频率、节律及冲动传导等异常。临床可无症状或突然死亡。本文介绍了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电疗以及手术治疗,并重点介绍了特异性心律失常的紧急治疗方法。
目的:探讨黄芪陷胸胶囊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EISH)的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随机双盲对照法设治疗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治疗组服用黄芪陷胸胶囊及雅施达片模拟药,对照组服用雅施达片及黄气承气胶囊模拟药。结果:治疗组降压疗效总有效率76%,对照组总有效率73%,与对照组相比(P>0.05),两组治疗5周及10周后均能明显改善收缩期血压值(P<0.01)。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的总有效率为92%,优于
临证认真辨治,周密审慎对提高疗效,避免误治至关重要。误治主要形式有二:一是误诊,二为误治。体会:①在中医诊疗疾病全过程中,必须针对不同病例,以辨证论治的中医理论为具体指导,切忌千篇一律,生搬硬套②中医诊治疾病,切勿受现代医学理论和检测结果的局限或误导;③依据病情,适度用药。药量偏颇,太过不及皆为误治;④误治的根本原因是技业欠精和不求甚解,不断提高自身学识水平,力戒粗疏浮躁是避免和减少误治的关键;⑤
目的:探讨生脉芎芍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病人按照分层随机设计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给予生脉芎芍汤,每日水煎400m1,分两次服。生脉芎芍汤组成:党参18g,麦冬15g,五味子6g,赤芍18g,川芎18g。对照组给予鲁南欣康20mg,每日两次,肠溶阿斯匹林100mg,每日一次。两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期间患者心绞痛发作时可临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分别给予降
原发性高血压病作为一种常见多发病,对其病因尚不明了,本文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总结风、火、痰、瘀等实眩及气、血、阴、阳亏虚等虚眩的发病基础,并提出“痰瘀互结、毒损络脉”是高血压病的主要病因。
冠心病与《内经》的渊源《素问·痹论》篇载有:“心痹者,脉不痛,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内经》还认为内脏的病变也可引发“心痹”和“肺痹”。虽然《内经》对胸痹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和范围,但以为《内经》所言的胸痹是至少包括“心痹”、“肺痹”在内的所有胸部痹阻性疾病的总称。另外,本文还论述了心病的发病症状、病因病机、治疗原则、治疗方法,以及心病的预后和简单的长寿保健方法。
目的:为了寻找出一条更有意义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胸痹心痛)及更符合辨证规律途径,以期有助于临床更准确的进行中医治疗。方法:本文50例患者均为内科收治的具完整病历的住院患者,根据患者临床症候积分,对照证类标准,进行辨证分型后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50例患者中,肾气不足组、肝郁血癖组均发生于冠状动脉三支病变和左主干+三支病变,共计17例,占34%,常见于老年患者;肺气不足组、肝郁血癖组
目的:观察芩丹胶囊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主动脉结构的影响并探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14周龄SHR分为芩丹胶囊组、牛黄降压胶囊组、卡托普利组和模型组,wistar—Kyoto(WKY)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并测量血压。治疗12周后,HE和Masson染色观察主动脉形态学变化,放免法检测主动脉Ang—II含量,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动脉壁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mR
冠心病属于疑难杂症,已经有目共睹。自黄帝内经乃至当今,中医在诊治冠心病方面积累了二千多年丰富的理论与临床经验。历代医家尤其是当代中医学家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和验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了突破性进展。因此诊治冠心病的理论与经验日趋成熟,这充分说明冠心病是可治可愈之病。笔者在临证之余,认真研读中医药经典及有关著述,在临证中探求,点滴积累,细心探寻冠心病的内在规律。经过多年成功与失败的临床学习总结,认为冠心
目的:本文探讨中医观点对冠心病的二级预防思路与具体实施。方法:应用中医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研究结果,对本病的发生因素与演变发展情况,采用中医:“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二级预防观念”。提出从饮食、情志、物候与运动等方面的合理调配来预防本病的发生。又以阴阳、痰瘀、物候等辨治思路来遏止本病的发展与突变。结论:证明中医二级预防观对本病的防治具有深远的意义,且防重于治、防治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