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对儿童烧伤创面创缘组织中PDGF,EGF和VEGF表达的影响
【机 构】
: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
【出 处】
:
江苏省第十一次整形烧伤外科学术会议
【发表日期】
:
2014年10期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NSCLC细胞中突变EGFR基因调节HR修复蛋白Rad51增加放射敏感的机制.方法:构建稳定表达突变EGFR基因(delE746-A750 EGFR)的重组质粒(delE746-A750 EGFR-pIRES2-EGFP),采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进行质粒转染EGFR野生型A549细胞,命名为A549del.并以高表达Rad51的野生型A549细胞作为阴性对照,低表达
目的:该Ⅰ期临床研究(NCT01516983)目的为:对全脑放疗联合埃克替尼治疗EGFR敏感突变阳性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进行安全性评价,并初步分析其疗效.方法:纳入经病理组织学证实为非小细胞肺癌且EGFR敏感突变阳性,同时经脑增强MRI证实有肿瘤脑实质转移的患者.其中19~del及L858R突变各7例,另有一例为G719S突变.全组患者于全脑放疗开始前7天开始服用埃克替尼,其后与全脑放疗同步并于
骨肉瘤为来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由于其多发于青少年,易发生血行转移,且缺乏有效的预防、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及治疗手段,所以患者预后极差.为探讨骨肉瘤的发病及其演进过程中重要的分子遗传学事件,采用高通量基因组学检测手段及生物信息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筛选与骨肉瘤发病及演进相关的生物标记及治疗靶点.研究表明,WWOX基因的缺失在人骨肉瘤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其基因缺失及WWOX蛋白表达降低是骨肉瘤发病中的早
本文评价PET/CT在原发性骨与软组织肿瘤诊断中的价值.回顾性分析了2006年6月至2013年10月在医院骨肿瘤科接受治疗的,有完整的PET/CT与病理学确诊诊断的408名原发性骨与软组织肿瘤患者,分别计算出PET/CT的SUVmax平均值,置信区间,范围,以2.5作为临界值时诊断准确度,以为以后利用PET/CT诊断原发性骨与软组织肿瘤提供依据.结果表明,PET/CT在各种骨与软组织肿瘤的诊断总有
本文检测肝癌高危队列中新发的肝癌、肝硬化、肝炎及正常人群等研究对象血清中凝溶胶蛋白(gelsolin,GSN)的表达水平,验证前期研究中GSN的质谱鉴定结果,分析肝癌患者血清GSN术前术后的差异,研究各组血清中GSN与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的相关性以及肝癌组患者血清GSN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GSN与AFP联合检测对肝癌的诊断价值意义.结果表明,GSN在肝癌组血
目的:探讨左乙拉西坦是否具有抗胶质瘤活性或者增敏替莫唑胺对胶质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CCK-8法检测左乙拉西坦单药或联合替莫唑胺对胶质瘤细胞株U87、U251、U373及T98G的杀伤作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以上4株细胞的MGMT表达情况.结果:在U87、U251、U373及T98G中,左乙拉西坦能分别下调替莫唑胺的IC50 64.74%、54.32%、45.66%及36.81%;
选取13例肝癌患者,同时伴有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伴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术前均经胃镜证实),其中男性10例,女性3例,年龄39~71岁,中位年龄51.2岁,术前临床资料完整,患者病情稳定,无绝对介入禁忌症.经皮肝穿刺门静脉,引入导管造影后根据情况选用不同规格的弹簧圈进行胃冠状静脉栓塞(PTVE),并进一步证实有无其他迂曲的食管胃底静脉或脾静脉分支,如有一并进行栓塞。同时经股动脉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
通过比较不同β受体阻滞剂对小鼠血管瘤(EOMA 细胞)细胞体外增殖及凋亡的调控作用,初步探讨普萘洛尔对小鼠血管瘤的治疗作用及可能机制,为临床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婴幼儿血管瘤提供参考.结果显示普萘洛尔在体外可有效抑制小鼠血管瘤EOMA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选择性β1和β2受体阻滞剂的美托洛尔和布托沙明在体外对EOMA细胞的增殖和凋亡调控作用明显低于普萘洛尔。提示普萘洛尔对小鼠血管瘤的作用可能与β1
通过检测体外实验中普萘洛尔处理对小鼠血管瘤细胞增殖活性以及凋亡的影响,探讨普萘洛尔诱导小鼠血管瘤细胞凋亡的作用;通过检测Akt、Phospho-Akt(Ser473) 、GSK-3β和Phospho-GSK-3β(Ser9)等蛋白表达,探讨普萘洛尔诱导小鼠血管瘤细胞凋亡可能途径.结果表明普萘洛尔在体外可有效抑制小鼠血管瘤EOMA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Akt/GSK-3 I3通路可能参与了普萘洛尔
Objective To managment the first and second branchial arch syndrome ,we treated one or two branchial cleft syndrome with Mandibular distraction, transverse facial cleft repair and accellular dermal f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