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2021年北京市体育工作会议指出北京市在"十三五"期间各级各类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累计达到10万余项次,参与人次达到4816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从"十二五"末期的650万增长为1080.6万,占全市常住总人口的50.18%,相比2017年的49.2%略有提高,可见市民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素养不断增强。2020年12月,中共北京市委颁布《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指出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持续提高市民身体素质。本研究通过大规模抽样调查对北京市城乡居民的体育健身休闲活动的频度、参加方式、项目参加情况、体育场地使用、目的和影响因素和未参加体育健身休闲活动的基本情况进行研究,试图发掘北京市城乡居民的体育健身休闲活动现状的特点,为提高北京市城乡居民体育健身休闲活动参与提供理论支撑,助力健康中国战略、体育强国战略、北京市十四五规划贯彻落实。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进行本文的研究工作。研究结论:(1)近一年北京市来参加过体育健身休闲活动的比例超过80%。体育健身休闲活动参与情况地区差异明显:城六区的参与比例显著高于周边10个区;丰台区、通州区、东城区的体育活动参与比例相对较高,平谷区、房山区、延庆区的体育活动参与比例相对较低。按功能分区来看,体育健身休闲活动参与比例由高到低分别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与2016年京津冀地区的调查结果相对比,北京市经常参加锻炼的人口比例明显提升。(2)在最经常参加的体育健身休闲活动项目中,健步走为选择比例最高的一项体育健身休闲活动,其次是跑步(不含马拉松)、羽毛球。与2016相比北京市城乡居民的体育项目没有变化。"增强体力与保持健康"仍旧是北京市城乡居民体育健身休闲活动的首要目的,并且参与体育活动主要是受到了"同事或朋友的影响"。"工作繁忙缺少时间"、"家务繁忙缺少时间"和"没兴趣"是制约其参加体育健身休闲活动的三个主要因素。与2016年京津冀地区的调查结果相对比,家务繁忙、缺少时间不再是前三位的制约因素。(3)在体育场地调查中,公园、住宅区体育场地、公共体育场馆、公路街道边的空地以及广场是北京市城乡居民主要以免费体育场地为主要的锻炼场所。与2016年京津冀地区的调查结果相对比,公园、公共体育场馆成为北京市城乡居民主要的锻炼场所。从家里出发步行前往最经常使用的场地是最主要的形式,平均用时约16分钟。最希望增加羽毛球活动场地、最希望将场地修建在住所附近、公园内。(4)北京市民的运动项目掌握情况显著优于京津冀的平均水平,接近三成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有擅长的运动项目,较2016年京津冀调查的平均水平(19.5%)高出10个百分点。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和足球的擅长比例较高,并且在接受过体育项目指导的受访者中,接受付费指导的比例超过半数。研究建议:(1)应加大北京市城乡居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特别是增加体育项目技能的供给。政府部门加大服务力度,增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社区和相关单位应发挥其组织功能,定期组织专业人员进入社区开展体育讲座、体质测试等活动,教授居民正确的体育健康知识与专业的运动技能,使居民形成科学的体育认知,形成良好的运动氛围,不断提高北京市城乡居民体育健身休闲活动的参与比例。(2)以制度性安排促进北京市居民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善,并加强体育组织的建设。企业与单位在工作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制度安排,有意识的提高居民休闲时间,创设一些与个体工作紧密相关的健身模式,帮助居民利用较短时间就能科学有效的健身,提升休闲健身的效率,同时也要加强体育组织的建设,引导居民积极的加入体育锻炼组织,和同伴一起进行体育锻炼,这将对北京市居民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3)增强社区性体育设施的建设与社区周边体育场地的开放力度。相关部门合理规划,完善体育场地的建设,积极打造体育活动生活圈,减少居民去往体育锻炼场地的时间,也要加大社区周边机关单位与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力度,提升北京市城乡居民体育锻炼的参与率。(4)颁布相关优惠政策与法规,引导社会资本对大众体育事业的投资。政府部门发挥主导作用,引领社会资本建立更多的体育运动俱乐部与健身会所,同时强调服务的个性化,为北京市居民参与体育健身休闲活动提供更多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