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抗灰斑病玉米品种接菌后保护酶同工酶图谱的变化研究初报

来源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_88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寻找简便有效的品种鉴定方法和为抗病育种奠定理论基础,采用电泳分离法分析了不同抗灰斑病玉米品种在接菌前后叶片组织中可溶性蛋白和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同工酶图谱变化.结果显示:接种后,同工酶谱带数量主要变化在中感和中抗品种;谱带颜色(强度)抗性品种比感病品种加强的明显.因此,在筛选抗灰斑病的玉米品种时,可以把接种后保护酶同工酶谱带数量和强度是否变化作为鉴别抗病品种的依据之一.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候选基因法并结合染色体步移技术获得了玉米大斑病菌中G蛋白γ亚基基因的同源片段,该片段长度为774bp.BLAST分析发现该片段与小麦颖枯病菌G蛋白γ亚基基因同源性为82%、与鹅掌柄孢壳G蛋白γ亚基基因同源性为80%.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该片段与小麦颖枯病菌G蛋白γ亚基基因亲缘关系最近.该基因的克隆可为玉米大斑病菌致病机制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MAPK信号途径参与了多种病原真菌菌丝生长、分生孢子形成及萌发、附着孢形成、黑色素产生等过程.本试验根据已知病原真菌MAPKK氨基酸保守序列设计简并引物,采用PCR技术、染色体步移技术扩增得到了STKK2(1550bp)的同源片段,经Blastp比对发现,该片段与小麦黄斑叶枯病菌(Pyrenophora tritici-repentis)、小麦颖枯病菌(Phaeosphaeria nodorum)
采用RT-PCR技术从稻瘟病菌PO-041菌株中克隆到钙调素基因,cDNA全长450bp,编码149个氨基酸,预测的蛋白(MgCaM)大小为17.0kD.将钙调素基因进行原核表达,得到了分子量为35 kD的融合蛋白(Trx-MgCaM);30℃诱导条件下,Trx-MgCaM可溶性融合蛋白比例达到90%.利用抗-拟南芥CaM2的多克隆抗体对Trx-MgCaM进行western定性检测,在35 kD处
采用白城分离的玉米大斑病原菌强势菌株BC-06319作为接菌菌种,对2008年从吉林省各玉米产区收集的269份玉米品种温室内进行玉米大斑病抗性水平评价.温室条件下通过喷雾接菌,鉴定结果表明:吉林省当前种植的玉米品种对玉米大斑病抗性水平非常低。其中感病品种(S)占64.31%,中感(MS)品种占21.56%,中抗(MR)品种占10.41%,抗病(R)品种仅占3.72%.
本文利用候选基因法克隆了玉米大斑病菌MAPK编码基因的同源片段STK3,并利用染色体步移技术获得了其部分侧翼序列:Southern blotting确定了STK3在玉米大斑病菌基因组中为单拷贝形式存在;同源性分析表明STK3与其他已知丝状真菌的细胞壁整合相关的MAPK的同源性在90%以上;聚类结果表明STK3和细胞壁整合相关的MAPK亲缘性最高,聚类在同一个类群里.以此推测STK3所在MAPK级联
本文针对在天津地区一新发病害番茄红粉病为对象,对其致病病原进行鉴定,表明造成天津地区番茄红粉病的致病病原为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Bull.)Link).同时研究了不同培养基、温度和酸碱性对该菌生长速率和产孢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番茄红粉病菌菌丝伸长速度以在玉米粉琼脂培养基、V8蔬菜汁培养基、燕麦片培养基、马铃薯蔗糖培养基和黑麦培养基上最快;产孢量以玉米粉琼脂培养基和孟
关于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的生理型及致病力分化研究,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系统的工作,均认为在不同生态和培养条件下,病菌的形态、性状和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有人认为,在同一块棉田生态系统内,黄萎病菌存在致病力的差异是一个混合基因型的病原群体。Tolmsoff在美国得州北部个别地块发现存在多达6个不同类型,从同一植株上分离到多达3个不同类型,有些与实验室得到的变异体
DHN黑色素是许多植物病原真菌的致病相关因子,而聚合酮合成酶(Polyketide synthase,PKS)是玉米大斑病菌DHN黑色素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之一.Southern blotting结果表明,PKS基因在玉米大斑病菌基因组中以单拷贝形式存在,构建了PKS同源重组载体PKS-pBSpUC,采用原生质体转化法,通过旁侧序列同源重组将潮霉素(Hygromycin)抗性基因插入玉米大斑病菌菌株
本文针对镰刀菌引起的短穗鱼尾葵叶枯病开展病原鉴定和防治药剂筛选.鉴定结果显示,引起短穗鱼尾葵叶桔病的病原为半裸镰孢(Fusarium semitectum Brek.&Rav),室内通过生长速率法测定发现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多菌灵、腈菌唑在推荐使用浓度下对该菌的菌丝生长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斑击(50%睛菌唑·代森锰锌)、灭病威(42%多·硫悬浮剂)和斑迪力(25%丙环唑乳油)三种杀菌剂对该菌的E
从山东省城阳和胶南地区的番茄保护地采集分离到番茄叶霉病菌[Passalora fulva(Cooke U.Braun&Crous)],应用国际鉴别寄主谱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城阳地区番茄叶霉病菌生理小种为1.2.3号,胶南地区的生理小种为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