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病毒利用巨胞饮途径入侵宿主细胞的机制

来源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公共卫生学分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C211023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病毒入侵细胞是病毒感染周期的初始阶段,也是病毒致病的先决条件之一。病毒入侵机制的阐明,可为开发新型抗病毒药物及方法提供参考。为了明确口蹄疫病毒入侵细胞的内吞途径及其具体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通过电镜、免疫荧光、RNA干扰、特异抑制剂和显性失活突变体等方法发现,口蹄疫病毒入侵细胞早期,可导致细胞内的肌动蛋白发生瞬时性重构,并在细胞膜表面形成大量不规则皱褶;口蹄疫病毒的感染早期可促进液相大分子的吸收,且大分子与病毒蛋白在巨胞饮泡内共定位;病毒入侵早期可激活Rac1-Pak1信号通路。除此之外,特异性抑制肌动蛋白、Na+/H+交换蛋白、受体酪氨酸激酶、Rac1、Pak1、肌球蛋白和蛋白激酶C等活性后,可对口蹄疫病毒的入侵和复制产生显著影响。以上结果充分显示,口蹄疫病毒感染早期可利用巨胞饮途径入侵细胞,同时伴随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途径。本研究首次证实巨胞饮作为除网格蛋白依赖的另一内吞途径,在口蹄疫病毒感染早期发挥的作用和分子机制,这不仅为了解口蹄疫病毒感染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内容,而且为揭示其他小RNA病毒的细胞感染机制提供了参考。
其他文献
嗜水气单胞菌是引起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的主要病原,其毒力和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为探讨生态因素对嗜水气单胞菌生长和毒力的影响,本研究调查了该菌与四膜虫的互作,并利用选择性捕获转录技术(SCOTS)结合Southern杂交,鉴定出嗜水气单胞菌NJ-35在四膜虫捕食压力下115个表达上调的基因,其中包括Ⅵ型分泌系统(T6SS)效应分子溶血素共调节蛋白(Hcp).进一步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Hcp蛋白编码基因分
会议
哺乳动物肠道内含有大量的微生物菌群,这些微生物菌群可通过质粒水平转移的方式与入侵微生物之间进行基因交换,导致超级毒力或耐药菌株出现,但至今其转移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我们首先利用携带TP质粒的动物源致病性产ESBL沙门氏菌建立小鼠肠道炎症模型,使每克肠道内容物的肠杆菌数量大于108 CFU.在此基础上,检测TP质粒是否在沙门氏菌与肠道固有大肠杆菌之间转移,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其水平转移的机制.结果
会议
家禽养殖场的动物疫情情况受其所处位置的地理条件、气候情况、交通运输及历史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为了将影响家禽养殖场疫情发生发展的多项风险因素纳入管理,本研究设计了基于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的家禽养殖场疫情管理系统。该系统利用空间数据库收录目标区域内与动物疫情有关的各项风险因素数据,利用多种数学模型计算各风险因素影响疫情发生的相关系数,利用电子地图对求得的区域内风险水平进行展示。使用该系统,畜
会议
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裂解酶LysGH15对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广谱、高效裂解活性。本研究发现LysGH15不会使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对其裂解酶自身的抗性,经过8轮筛选,并未发现LysGH 15的最小抑菌浓度发生改变:对裂解酶LysGH15进入的抗原性进行了研究,体外实验表明,当LysGH15与其抗体作用10min或1h后依然具有很强的杀菌能力,更重要的是,当皮下免疫裂解酶LysGH15在效
会议
维氏气单胞菌是新发现的人-兽-鱼共患病原菌,近年来,由其引发的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有关维氏气单胞菌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尤其是新毒力因子的发现和致病机制更鲜有报道。本研究利用iTRAQ技术对维氏气单胞菌强毒菌株TH0426、弱毒菌株WL161和无毒菌株NL7231总蛋白进行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将强、弱、无毒菌株两两相互定量,强、无毒株相对定量后获得90个差异表达蛋白,强、弱毒株相对定量后获得77个
会议
Holin是噬菌体编码的疏水性膜蛋白,能够自发并非特异的积累在胞质膜形成病变.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GH15的ORF72基因(HolGH15)被预测可能编码膜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HolGH15包含两个疏水跨膜区,具有Ⅱ类穴蛋白的结构特性,属于phage_holin_1超家族.大肠杆菌BL21表达HolGH15能够导致宿主细胞生长抑制,通过加入2,4-二硝基苯酚(DNP)能过早触发抑制宿主菌生长
会议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奶牛乳房炎的重要致病菌,严重制约奶业的发展。近年来研究表明玉米秸秆+高精料日粮能引起奶牛机体IFN-γ水平的升高。细胞自噬是新发现的促进宿主细胞自有效清除病原微生物的抗菌机制。那么,IFN-γ能否诱导原代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s)自噬,进而参与BMECs内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清除?本研究旨在探讨IFN-γ诱导自噬及其机制以及自噬在清除金黄色葡萄球菌过程中的作用。结果 显示IFN-γ处
会议
为了解上海市犬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感染状况及其流行特点,本研究应用血凝抑制试验对2013-2014年采自上海市的653份犬血清进行了JEV抗体检测,共检出阳性血清195份,总阳性率为29.86%,并比较分析不同季节、城市区域、生存环境、年龄和性别的犬JEV抗体阳性率的差异.结果 表明,犬JEV抗体阳性率与JE流行季节有相关性,并在不同城市区域和生存环境中有显著差异(P<0.05),而不同性别间和不同年
疫苗安全性是公众及药品监管机构非常关注的问题。由于疫苗生产原材料如组织、细胞基质、血清、胰蛋白酶等来源于动物,因此疫苗产品存在外源病毒污染的风险。近年来的病毒学以及血清学调查发现,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 virus, CIAV)在国内呈普遍感染。邵红霞等就建立了针对CIAV的PCR检测方法并在一些商品化疫苗中检测出CIAV的污染,因此,国内鸡群中CIA
流行性乙型脑炎又称日本乙型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JE)是由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的日本乙型脑炎病毒(JEV)引起的一种虫媒性病毒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畜健康.囊膜蛋白E是JEV最重要的结构蛋白,参与病毒的吸附和融合等重要的病毒入侵过程,并且与病毒的毒力、血凝性和细胞嗜性密切相关,在中和抗体的产生和保护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解上海市蚊源JEV的分子特征,本研究对2014年上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