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采用红外光谱研究了聚硅氮烷(PSZ)裂解过程中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温度为110℃时在PSZ中加入一定量的引发剂,发生N-H键的间脱氨缩合反应以及C=C键的自由基型自聚反应,从而使N-H及C=C键含量急剧降低.当裂解温度为400℃时,试样中的C-C、Si-C及C-H键开始断裂,以自由基历程向无机物转化,并产生H2及CH4气体.当裂解温度为800℃时,样品已基本被无机化.
【机 构】
:
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北京,10002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红外光谱研究了聚硅氮烷(PSZ)裂解过程中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温度为110℃时在PSZ中加入一定量的引发剂,发生N-H键的间脱氨缩合反应以及C=C键的自由基型自聚反应,从而使N-H及C=C键含量急剧降低.当裂解温度为400℃时,试样中的C-C、Si-C及C-H键开始断裂,以自由基历程向无机物转化,并产生H2及CH4气体.当裂解温度为800℃时,样品已基本被无机化.
其他文献
研究具有不确定参数的复合材料板的动力响应.基于区间数学,将复合材料属性及外载荷等不确定参数用区间定量化,结合有限元模型提出了一种新的预测结构动力响应范围的非概率区间分析法.它降低了传统的概率分析方法对不确定参数信息的过分要求,不需要确定参数的概率分布,只需要知道参数的变化界限.将其运用于四边固支的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动力响应分析,并与概率方法相比较,表明了区间分析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结合乙烯基酯树脂(VE)浇注体在65℃3%NaCl溶液、5%H2SO4溶液和10%NaOH溶液中的老化行为,对其碳纤维复合材料(CF/VE)的吸湿特性、静态和动态力学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VE浇注体与CF/VE复合材料在65℃3%NaCl溶液中的吸湿行为符合Fick定律,在5%H2SO4溶液中,吸湿前期符合Fick定律,但后期吸湿率略有下降;在10%NaOH溶液中由于水解的发生,浸泡后期出
通过对四种典型复合材料切削表面进行三维形貌的测量与统计分析,确定表征其表面粗糙度的三个评价参数,建立并验证了由这三个参数建立的切削表面的评价标准.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建立了LT-01低温固化树脂体系的固化动力学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获得的动态固化反应动力学方程能反映体系实际固化反应历程.利用所获得的动力学模型对复合材料的工艺进行了初步优化研究,得到了LT-01低温固化复合材料的优化工艺参数。
对Z向增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进行了研究,在减少Z向增强复合材料成型工艺中对纤维的损伤程度的同时,实现了Z向增强复合材料制备工艺的稳定与可控.Z向增强复合材料技术是一种有前途的低成本增强技术。
对大功率微波作用下树脂基复合材料夹层板的热量损耗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大功率微波照射30min后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增强材料、表面涂层和能流密度对树脂基复合材料夹层板的热量损耗有较大影响.研究还发现夹层结构的表面涂层对热量损耗的影响要远大于蒙皮和蜂窝。
为了改善ZrB2陶瓷的韧性,采用混料-热压工艺制备晶须颗粒混杂增韧ZrB2陶瓷复合材料,并研究其性能与组织.结果表明,该ZrB2复合材料的密度为理论密度的98.5%;室温抗压强度为1.609GPa,相对压缩率为27%.但随着温度的升高,抗压强度和相对压缩率均急剧下降;然而,到800℃时抗压强度仍高达648 MPa,相对压缩率为4.96%.该复合材料的热压坯为晶粒等大、成分均匀的组织,在等离子电弧加
介绍了在C/C复合材料表面化学气相沉积双梯度多层TaC/SiC复合涂层的结构特征,并分析了其低残余应力、无裂纹的形成机制.
采用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POSS)涂层结合等离子活化纤维表面的方法对碳纤维(CF)改性.通过碳纤维/聚芳基乙炔(CF/PAA)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ILSS)和剪切断口的扫描电镜(SEM)形貌表征改性效果.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处理前后的纤维表面组成进行了分析.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以力调制模式测试了CF/PAA复合材料横截面硬度分布,对复合材料界面相特性进行了比较和研究.结果表
利用稳态量热计法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分别测定了3D C/SiC复合材料在90℃时的半球向总发射率和室温法向光谱反射率,研究了表面形貌、涂层厚度及高温氧化对3D C/SiC热辐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D C/SiC具有优异的热辐射性能,其总发射率达到0.83;随着SiC涂层厚度的增加,3D C/SiC总发射率先降低后上升,最低0.51,最高0.85;高温氧化后,3D C/SiC的热辐射性能有所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