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GNSS观测数据质量直接关系到GNSS测量精度和可靠性,本文通过对官地水电站观测环境测试数据质量分析,说明了深山峡谷等复杂环境下水电站大坝GNSS卫星观测信号质量和典型误差源特点,为下一步针对性研究GNSS技术在高山峡谷典型条件下的环境误差处理模型及数据质量控制技术,实现水电站大坝GNSS精密监测提供参考.
【机 构】
:
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051
【出 处】
:
雅砻江虚拟研究中心2018年度学术年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GNSS观测数据质量直接关系到GNSS测量精度和可靠性,本文通过对官地水电站观测环境测试数据质量分析,说明了深山峡谷等复杂环境下水电站大坝GNSS卫星观测信号质量和典型误差源特点,为下一步针对性研究GNSS技术在高山峡谷典型条件下的环境误差处理模型及数据质量控制技术,实现水电站大坝GNSS精密监测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大型水电站的厂用电设计关系到水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厂用电设计的科学、合理也对电站后续的运行产生重大影响.本文针对大型水电站厂用电特点,按照水电站厂用电系统传统的设计内容,结合已投运水电站对厂用电系统的运行维护经验,进行思考与探讨,对厂用电的设计提出合理化建议,以促进厂用电设计达到生产安全、节约能源、检修运行灵活方便的目标.
在我国西南山区的大江大河上,因泄流量大、河谷狭窄等特点,干流上的水电站多以高坝大库为主,少有低闸坝径流式或引水式电站,而其中建基于深厚覆盖层上的闸坝更是少见.本文以雅砻江锦屏二级水电站拦河闸坝为例,论述在窄河谷、深厚覆盖层上兴建满足大泄量要求的闸坝设计要点,包括闸室结构设计、坝基防渗和基础加固等,重点研究闸坝下游的消能防冲运行安全,并结合电站实际运行情况进行安全评价.
锦屏二级水电站地下厂房洞室群规模庞大、地质条件复杂,安装有8台单机600MW的水轮发电机组.本文从基本地质条件、地下厂房洞室群布置、防渗排水设计、支护设计、施工期围岩稳定分析等方面介绍电站地下厂房的设计和施工实践,并结合运行期的围岩监测、渗流量监测、边坡监测等,对电站的安全运行及应对措施进行思考和研究.
锦屏一级采用坝后式开发,最大坝高305m,锦屏二级采用引水式开发,闸址位于一级坝址下游约7.5km处,进水口位于闸址上游约2.9km处.本文根据锦屏一、二级电站的径流、洪水、泥沙等实测资料,以及泥沙物理模型试验成果,分析了高坝对下游电站取水方式安全运行的影响,如高坝泄洪冲刷河道,导致河道形态变化和大量泥沙起动,严重影响了下游梯级取水防沙安全.根据各种影响的成因,提出了优化上游高坝泄洪方式,抬高下游
锦屏二级为河床式大型引水电站,库区河床稳定性及进水口前河段泥沙淤积直接威胁电站的安全运行.本文基于库区泥沙实测资料和水工模型试验成果,对库区河床变化趋势及进水口附近河段泥沙冲淤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施工期间随着遗弃渣土增多,河床比降逐步增大,稳定性减弱,运行初期,随着上游高坝泄洪增多,泥沙开始向库区下游河道输移,稳定性逐渐增强.通过与模型试验成果对比分析,随着泥沙输移量累积,进水口河段淤积严重
本文介绍了锦屏水力发电厂关于锦屏二级水库水位自动控制研究的现状和既有成果,通过运用曲线拟合方法建立了锦屏二级水库的数学模型,为锦屏二级水库水位自动控制打下了理论基础;生态流量泄放洞实现了定点精准控制(固定式卷扬机)以及锦屏二级电站闸坝工作门定点精确控制功能方案的确立,为锦屏二级水库水位自动控制打下了硬件基础.同时对锦屏二级水库水位自动控制研究的下一步研究思路进行了阐述及展望,以期专家及同行的指点和
锦屏二级水电站是雅砻江上水头最高、装机规模最大的引水式水电站,输水系统水力学具有过渡过程复杂及运行调度难度大等特点.本文首先介绍了针对复杂水道系统开发的“水-机-电”一体化仿真计算平台,该平台采用结构矩阵计算方法、模块化建构思路,能够较好地进行过渡过程模拟.基于该仿真平台,以锦屏二级水电站为依托,开展了全过程水力过渡过程仿真计算分析研究工作,主要有优化调压室体型,确定输水发电系统内水压力取值以及机
近年来,多波束测深系统逐步应用于水下地形测量、水下隐蔽工程测量、水下管线布设监测以及水下打捞搜寻等领域,在国家基础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多波束系统在锦屏水电工程水下地形现状与冲刷淘蚀情况检测中的实践运用,包括多波束系统的组成及测量原理、设备安装、参数校准、水深测量及数据处理、成果分析等,为多波束探测系统在水电站的综合应用提供参考借鉴.
水轮发电机组最常见、最主要的故障就是振摆故障,振摆直接影响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引起机组振动的主要原因有水力因素、机械因素、电磁因素.通过频谱分析、轴心轨迹分析、变转速试验、变励磁试验、噪声分析等方法可有效地分析振摆故障原因,及时消除设备隐患,确保机组安全稳定运行.
二滩水电站水轮发电机组推力/下导轴承由于厂家设计原因,在现场安装过程中无法达到设计时的精度,后期运行中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甩油.机组投运以后,电厂经过不断分析,弄清了机组推力/下导甩油的两种主要情况,利用机组检修的时机,对机组下导/推力油槽结构进行了多次改造,最终使得机组甩油情况得到了大幅改善,基本上消除了推力/下导油槽甩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