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乌珠穆沁部落关于民歌审美意识的地方性表述

来源 :2017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ncy1239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根据蒙古族乌珠穆沁部落地方文化持有者关于“演唱的情感与技术技巧”、“演唱与时机”、“演唱与环境”、“演唱与情感经验”、“演唱的效果”、“完整表达的动力”、“完美歌手的标准”等话题的表述,以德木其格、西拉夫、巴德玛色楞、陶格涛等民间歌手的口述资料为例,对于乌珠穆沁民众关于民歌的审美意识从“sain dagulahu ba saihan dagulahu”(演唱的“好与美”)、“jinghini dagulahu ba heisburi dgulahu”(演唱的“实与虚”)、“butun dagulahu ba dutagu dagulahu”(演唱的“整与缺”)、“sain daguqinnai tuhai unelelte”(“关于好歌手的评价”)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论文从文化持有者角度试图揭示乌珠穆沁民歌表演背后的审美意识,旨在提出探索地方音乐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进行审美评价时要警惕所谓“普世”体系评判,要从地区或族群实际的文化语境出发的观点。
其他文献
河州贤孝是流行于古河州地区,由汉族盲艺人用三弦伴奏表演的民间口头说唱艺术形式.河州历史上是多民族迁徙、杂居、融合、互化的关系史.贤孝的产生与河州特殊的历史、社会、
在云南壮族原生宗教理论中,各种神灵表现为山林树木,它们就是神灵的化身,具有神的力量,这个神就是“竜”.小广南村是云南省广南县的一个壮族村寨,古往今来,祭“竜”一直是全
中国传统色彩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之下,中国传统色彩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存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而这特殊的意义所传达出的特殊情感和
绳结在中国民俗工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历史渊源久远,是原始社会时期在生产活动与氏族生活中发明和创造的一种古老的技艺.辽西绳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形美观复杂,色彩绚
2015年8月8日至9日,中国威宁“撮泰吉”旅游文化艺术节暨国际傩戏“撮泰吉”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威宁隆重举行.《云贵川不同彝族支系舞蹈调查与研究》考察小组,一行5人,于2015年
《韶乐》又称《箫韶》、《韶箭》,是舜“服有苗”的主要方式,歌颂了舜的仁德,孔子赞其“诞敷文德”而使“有苗来格”,但执“干戚舞”就使有苗退服,令人不解,屈原也曾发问“干
狮子鼓是流行在河洛地区的民间乐舞.它的发展深受河洛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二十世纪中期以前,当地狮子鼓队曾达几百家,之后迅速减少,目前只剩少数鼓队还在活动.狮子鼓的表演
云南的傣族主要分布在滇南和滇西南地区,人口约为110余万,虽然同为傣族,但他们又分属不同的支系,如滇南德宏地区的傣族属于傣那支系,分属傣那方言区,而聚居于西双版纳的傣族
壮族三声部民歌是中国珍贵的民间艺术瑰宝,流传于广西马山、上林与忻城交界处的壮族地区,产生于唐宋时期,至今仍在传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产生与当地的地理环境、集体劳作习俗
早在汉代面塑艺术就已有文字记载,作为一种传统的民俗艺术,面塑可以说是一种指尖上的非遗传承,不仅凝聚着中华民族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而且蕴含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传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