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季节内振荡时空特征的诊断研究

来源 :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4157225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应用谱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及较长时段的资料进一步总结了热带季节内振荡的一些基本气候特征.指出,热带季节内振荡主要活跃在3个地区,最强的是西太平洋地区,其次是印度洋地区,第三是东太平洋沿岸的赤道以北地区.热带季节内振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西太平洋地区和印度洋地区的季节内振荡一年中有两次极大值,冬季它主要活跃在南半球(10S附近),而夏季它则活跃在北半球(10N附近)春秋季热带季节内振荡则明显减弱.东赤道太平洋北侧的季节内振荡只在夏季活跃,而冬季则很弱,而且,它不随季节而南北移动.对于大气的大尺度要素,例如u风场,热带季节内振荡的能量主要集中在1波.而对于象降水这样尺度较小的要素,热带季节内振荡的能量则相对较分散,尽管它仍然在1波有最大的能量,但2-4波也具有较接近的能量.热带季节内振荡以东移的波动为主.热带季节内振荡存在着年际甚至更长时间的变化.70年代末期季节内振荡的幅度有一明显的突变。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初步模拟研究了亚马逊河流域生态系统碳循环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亚马逊河流域陆地生态系统总体上每年可通过生理过程产生净CO2吸收,具有降低大气CO2浓度,调节温室效应的作用.其CO2各通量都存在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变化,最大和最小中心位置随季节的变化而有明显的南北摆动.陆地生态系统CO2净通量随降水增加而增加,说明陆地生态系统调节温室效应的能力随降水增加而加强.
日食形成日食区的附加高压,相对的非日食区的低压,这高压和低压间的大气对流增加了下垫面的热量向大气输送,使日食的纬度带的气温升高,改变大气径向的温度梯度、大气环流的速度,赤道东风强弱又形成赤道太平洋海表温度改变的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它又影响赤道东风强弱.赤道东风的强弱,决定我国夏季的降水分布,以此说明我国历年的降水,并试作1997年以来历年的旱涝预测和回顾,说明以日食预测我国旱涝的可行性。
将全球海洋海表温度异常(SSTA)分解为年代际、年际变化两部分,用方差分析法给出年代际变化分量显著的洋区及其季节变化,用奇异值分解(SVD)方法分析了它与我国冬温(冬季平均气温)、夏雨(夏季总降水量)年代际异常分量的同期和时滞相关联系的时空结构.结果表明,无论冬、夏,SSTA的方差构成中,年代际变化分量方差均较年际变化分量显著;SSTA年代际分量正异常时,我国(以北方和东部为主)易出现一致的冬温正
利用奇异交叉谱(SCSA)分析方法,提取1951年至2003年夏季(6~8月)河北省降水和北半球2~3月500hPa高度场关键区相互作用的藕合周期信号及其分量序列年际和年代际时变特征.基于SCSA,重建耦合振荡分量序列(RCCS),并与自回归分析相结合,建立预测模型,对河北省夏季降水趋势进行气候预测试验.研究表明,若将此方案进一步完善,可望在实际业务中推广应用。
本文针对目前BP神经网络在实际气象预报应用中,网络结构难以确定以及网络极易陷入局部解问题,用遗传算法优化神经网络的连接权和网络结构,并在遗传操作中采用实数编码的方法和在遗传进化过程中采取保留最佳个体的方法,建立基于遗传算法的BP网络模型.以广西桂北的月降水量进行实例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预报精度高、而且稳定。
本文研究广西东南部春旱环流特征及预测技术,主要讨论:1,广西东南部春旱的划分标准,2,广西东南部春旱年前期环流形势特征。
通过区分ENSO外部作用和偶极子内部局地作用,探讨了前期春季的印度洋海温异常对南海夏季风建立早晚的可能影响途径.结果表明:在没有去除ENSO信号(外部作用)的情况下,全区一致型的海温分布主要通过影响热带印度洋上空纬向季风环流的强弱来影响南海夏季风建立的早晚.去除了ENSO信号后,非ENSO全区一致型的海温分布则主要通过影响低层东西向的气压差异和对流层中上层的南北温度梯度的逆转进而对南海夏季风建立的
本文将相空间引入到大尺度异常雨型型的划分.首先通过对形象直观二维问题的示例,证实了相空间中概率密度函数的不均匀性,也证明在相空间中划分大尺度雨型的可行性.进一步在前8个主要EOFs模态支撑的相空间中,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划分了6种雨型:东北型、黄河型、秦岭淮河型、长江江南型、华南型和少雨型.分析表明,新雨型的物理意义明确,兼顾整体性和区域性特征,并能够反映出大尺度异常降水的季节内演变特征;新雨型在季节
华南和南海夏季风是东亚夏季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气候中心区域气候模式(RegCM_NCC)的基础上,针对华南地区的气候特征,研制了一个改进的区域气候模式(RCM).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模拟华南地区和南海地区5和6月份的降水.为了更好地研究华南和南海地区夏季风的年际变化,很有必要建立该区域的模式气候.本文就是介绍华南和南海地区的十年(1991-2000年)夏季风气候学研究.模式RCM所使用的
城市热岛效应对于气温变化的影响一直以来受到很多研究者的关注,但结果仍然难以满意.一些人得出了热岛效应的影响比气候变化本身更大或者类似的结论,而一些研究者则甚至指出: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这种影响其实并不存在.对于我国来说,这方面的研究也非常之多,结果也同样是千差万别,没有统一的认识.一方面由于城市热岛效应本身比较复杂,许多内部的关键性问题并没有搞清,另一方面研究资料的不足,资料的质量和可信度受到了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