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弹性(resilience)是指人的心理发展并未受到逆境的损害性影响这样一种现象,通常指生活于高度不利环境的儿童,战胜了逆境,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结果;或是儿童虽然仍生活在不利的环境中,但能力并未因此受到损害。心理弹性研究得到普遍重视,是因为研究者已经将对消极发展后果(如危险性为)的关注,转向对不利条件下儿童如何能成功应对的关注。心理弹性被广泛地认为是培养逆境中长大的儿童发展良性结果和健康人格特征的保护性因素。在儿童心理弹性领域,国外学者主要从影响心理弹性的个体、生活环境方面进行了探讨:在个体方面,发现较强的计划能力(planful competence)、较清晰的心理弹性自我界定(self-definition of resilience)、对经历的积极认知一情感加工、个体的积极经历等因素是心理弹性的有效预测因子;在生活环境方面,发现父母的权威教养、支持性的社会关系可促进心理弹性发展。除了试图确定一些保护性因素外,研究者还尝试就诸种因素单独或协同作用的特点进行考察,发现了一些效应,如压力缓冲效应、间接链锁效应、敏化与钢化效应等。个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以及对环境的改变能力,是个体生存的基础。心理弹性就是生物体对变化的环境的良好适应能力,这种变化的环境包括紧张性刺激(如意外事件、所爱之人的死亡、战争和贫困等)和日常困扰(如消极的同伴压力和否定的成绩评定)。因此,对心理弹性的研究,实质是对人类生活适应性和人类能力的研究,是关注压力、挫折和逆境下的心理发展,因而更具研究的生态效度;更有助于我们把握身处不利情势儿童可能的发展路线,对其发展作出合理的预期与判断,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干预和预防。儿童个体对自身的积极态度、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对他人及环境的合宜认知和判断,使得他们能合理有效地组织利用应对逆境所必需的社会生态资源,并力使自身与生活于其中的生态系统趋于拟合,从而建立对不利环境或经历的缓冲、应对和消解机制,使不利影响降低,甚至化消极影响为积极影响,使自身得到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基于社会认知视角,从儿童的压力(或逆境)认知、社会能力自我觉知、心理揣测(mind-reading)能力、人际关系认知等方面入手,探讨心理弹性儿童的社会认知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并尝试分析了儿童心理弹性发展中社会认知的作用机制。最后,对未来心理弹性发展领域的研究作了展望,提出从多角度(如心理学的、社会学的、生物学的)、多变量来研究心理弹性;突出个体在压力/逆境应对中的主动性;研究与心理弹性密切相关的自我提升(self-enhancement)问题;促进处境不利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干预方案与措施;致力于青春期适应过程中多重危险因素、保护因素和发展结果(如亲社会行为和危险性行为)之间关系的机制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