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市北市镇大屋村保护问题的思考

来源 :第十六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l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述大屋村遭遇的建设性破坏,对其在保护过程中暴露的一系列问题,包括法律制度的缺位、管理部门形同虚设、保护资金匮乏、行政效率低下、申报材料造假、保护知识的贫乏、保护意识淡薄、保护规划缺乏科学性进行分析.
其他文献
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水口空间、公共空间与单体节点三个方面分析福建传统聚落在空间节点处理上的多种不同手法,认为其与福建的自然地理、风与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传统聚落是中国建筑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护传统聚落和民居,维持其地域特色已逐渐成为建筑界及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故而研究我国传统聚落的课题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本文以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漈头村为研究对象,试对这一聚落及其民居的空间结构和形态特征等进行初步分析和探讨,以期为我国传统聚落的研究能提供可参考的资料.
潼关故城地势险要,善攻易守,是我国著名的八大关隘之一.“潼关”一名出自战国,号称“九州之枢”,自秦代就是“四固之塞”第一关.黄河自北向南流经潼关时,急转东折,形成黄河上最大的锐角急弯,号称“万里黄河第一弯”,成为中国地图上最为明显的地理标志.正是由于这种得天独厚的山河形势,使得潼关故城在中国历史的记载中留下了丰富的笔墨,历史悠久、声名遐迩.其位于今陕西省潼关县境内,因临近潼水而得名.商代隶属定国,
今天许多古村落存在着旅游资源无序竞争和开发、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趋于恶化、传统乡村风貌日益支解、村落规划和农宅建设缺少相关技术支持的问题,以致不少古村落被“善意”地破坏.本文以河北省于家村明清古村落为例,对其现状进行了分析,初步提出对古村落保护的方法和策略.
大水井古建筑群是与鄂西李氏家族息息相关的多处古建筑的共同称呼.它服务于封建家族,不同功能的建筑共同构成了对李氏家族文化的全面展示.族群文化与礼乐精神是大水井古建筑群中蕴含的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对大水井古建筑群的保护同样应是针对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的全面保护.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协调城乡关系,缩短城乡差距,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举措.城市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模式,建立在“对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和消耗”的基础上,虽然农村与城市代表了两种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在避免将城市发展模式照搬到农村建设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借鉴其经验,因地制宜,结合农村多样的生态环境,考虑村庄的传统布局,引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可控发展”和“持续发展”的方向,强调“可控性”的作用。
丽江民居蕴涵着纳西人民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建造传统,这些传统如何能够被传承和转换到当代民居的营造中是建筑师们应该关注的问题。文章介绍了丽江新民居图集编制的过程及主要内容,叙述了在这一过程中建筑师工作的角色定位、对传统民居及新民居的理解和态度,以及工作的方法。
随着城市化在大中城市的推进,作为城市周边的村庄该如何以自身的优势定位价值.北京京郊有众多存在于复杂山地中的村庄,他们在建设“绿色北京”的大前提,利用山地的自然优势,以北京为依托,在城市化背景下,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各自挖掘潜在特色,村村都有新亮点.
通过阐述北京郊区村落民俗旅游接待户住宅所存在主要问题,分析接待住宅的发展及类型,并对其进行设计研究,探讨京郊地区在开发民俗接待,提高村民收入的同时,如何保持村庄乡土特色的传承,村容村貌的和谐统一,接待住宅功能布局的合理,以满足接待与村民居住的双重要求.
干栏建筑在我国少数民族的建筑史中,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至今仍被广泛的使用着.但这种特殊的建构方式所产生的建筑物,在多少年内大致保持了相同的面貌,渐渐与现代的生活方式产生了矛盾,乡村中也出现了放弃传统改建砖混小洋楼的趋势,这在一名建筑者看来实在是无奈而不甘的事实.如何保护和继承干栏建筑,为人们留下这珍贵的历史遗产,并且不仅仅是作为观看的遗迹,而要让她再次焕发出新生,就是这篇文章想讨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