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哈尔滨市2001年4月7日至10日发生历史罕见的遮天蔽日、天空呈橙黄色的扬沙天气.本文分别从源地、输送通道等角度对造成7~8日和9~10日两次不同的扬沙天气的天气形势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提出有效的预报对策,同时为空气污染质量预报提供一定的依据.
【机 构】
:
哈尔滨市气象局(哈尔滨) 哈尔滨环境中心检测站(哈尔滨)
【出 处】
:
2002年全国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尔滨市2001年4月7日至10日发生历史罕见的遮天蔽日、天空呈橙黄色的扬沙天气.本文分别从源地、输送通道等角度对造成7~8日和9~10日两次不同的扬沙天气的天气形势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提出有效的预报对策,同时为空气污染质量预报提供一定的依据.
其他文献
针对2001年8月初辽宁省出现的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就大尺度环流背景、水汽条件、急流、云图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对整层大气饱和程度的计算,分析局地水汽条件,定量的估计降水量级.结果表明这次暴雨的产生与500hPa副热带高压的位置、高低空急流及中尺度系统的演变、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人工增雨对这次暴雨中单站的降水量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
本文利用多普勒雷达体扫资料及气象台站自记雨量资料,在淮河流域雨季进行定量降水估测试验.使用最优化方法根据不同气候特点分区域采用不同仰角反射率因子Z进行降水估测,得到不同区域的Z-I关系,并对降水估测误差进行分析.
桃芝台风2001年7月27日08时以热带风暴强度在菲律宾以东洋石生成最后抵达辽宁大连地区,8月1-2日,辽宁出现区域性暴雨,本文对天气过程进行了预报分析.
本文应用数值预报产品、常规天气图、卫星云图及大气探测等资料,对2001年7月27日临汾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产生的环流形势、水汽和热力条件及动力机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进一步揭示了临汾市暴雨发生的环境流场和物理量场的特征.
利用国家气象中心提供的T106L19格点历史资料,按不同季节、不同天气类型,用多个物理量对降水进行相关计算、分析确定关键区,选取关键区内相关好的物理量做为因子,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相应的滚动量化MOS方程.经过拟合、试报表明,这种预报方法对于系统性降水有较好的预报能力,可以做为日常指导预报使用.
本文利用常规资料、HLAFS格点资料和GMS-5静止卫星红外云图,对2001年我国汛期暴雨的天气气候特征、"8.5"上海特大暴雨过程及0103号台风榴莲的强暴雨形成的物理条件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指出了南方局地多暴雨和大暴雨、北方多阵性降雨、华南多台风暴雨是该年汛期暴雨的主要特征,并探讨了动力学、热力学和大气层结稳定度等物理因子在"8.5"上海和3号台风榴莲两次强暴雨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其结果有利于实
本文利用红外云图及对流层上层(300hPa)常规资料,对2001年6月18日发生在河南省鹤壁、安阳地区的飑线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红外云图是分析高空低涡的生成、发展和移动的有效工具.纬向型内蒙古低涡在东移、南压并转竖过程中与低层辐合上升区引发对流云团发展,强对流天气是通过高空低涡西南侧的正涡度平流强迫的上升运行和低层大气中舌状高假相当位温流入形成的位势不稳定而造成的.
利用卫星云图TBB等值线分析造成这次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传播等演变情况,着重分析TBB<-40℃的强对流中心的传播、强度变化对本场天气造成的影响;利用多普勒强度回波分析中尺度系统的传播及利用多普勒速度回波进行中尺度气旋定位;通过多普勒速度回波资料、水平风场反演资料进行锋面定位、跟踪和确定锋面移动速度;分析水平散度和垂直速度分布,对比它们与中尺度气旋的对应关系;根据多普勒风场分析了机场
本文对2001年连续两次发生在河南省的以冰雹和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为主的过程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出在不同的天气背景下,强对流过程中的中尺度回波系统不同,对应的灾害性天气的种类和影响范围也不尽相同,两次过程的对比分析对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有一定的警示意义.
2001年春沙尘天气对我国北方地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给出了卫星遥感监测到的沙尘过程的图像特征和产生沙尘的天气系统云图分型,并初步分析了2001年多沙尘天气的气候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