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上海地区常因台风、梅雨、强对流天气产生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积水受淹事件时有发生.特别当遭遇低频高强度降水时,更是城区、郊区普遍受涝,给排水除涝系统增加很大压力.考虑到降水受淹是因为地表径流不能被及时排除引发,客观评估地表径流对极端强降水事件影响的响应,不仅有助于气象业务与服务中对极端或超常气象事件的性质进行快速识别与定量界定,还能为防洪排涝决策提供帮助.为此本工作对如下方面进行了研究:一是根据
【机 构】
:
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上海,200030 上海市气候中心 上海 20003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地区常因台风、梅雨、强对流天气产生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积水受淹事件时有发生.特别当遭遇低频高强度降水时,更是城区、郊区普遍受涝,给排水除涝系统增加很大压力.考虑到降水受淹是因为地表径流不能被及时排除引发,客观评估地表径流对极端强降水事件影响的响应,不仅有助于气象业务与服务中对极端或超常气象事件的性质进行快速识别与定量界定,还能为防洪排涝决策提供帮助.为此本工作对如下方面进行了研究:一是根据1966-2009年降水资料,利用多种方法统计建立上海各地时段最大降水强度概率分布适线模型,分析比较不同预设风险上海各地最大降水强度的地区分布特征,确定极端降水事件的地区阈值及发生情况,结合日降水量>=100mm年频数概率特征,分析了历年最强降水事件危险性的时间变化;二是根据上海地区野外人工模拟降水试验建立的土壤渗流模型,计算分析不同类型及前期墒情土壤对不同预设风险降水强度特别是稀遇极端降水事件响应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多种理论概率分布模型对上海各地1440分钟年最大降水强度的拟合相关系数普遍高于0.97,均通过K-S检验;2)各地最大降水强度时间变化,普遍存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特点.大暴雨频次及年降水最大值时间变化呈趋向小概率极端事件的特征,危险性增加.3)在预设小概率强降水风险下,极易产生大量地表径流,地表径流系数普遍在60%以上;随降水强度预设风险从高频至低频变化,降水径流系数由小变大;相同预设风险下,径流系数随土壤质地粘重度及墒情的增加而加大.地表径流是气候系统中水分循环的重要分量,又与暴雨灾害密切有关,本工作研究揭示,上海地区时段年最大降水强度风险时间变化有趋向小概率的特征,表明发生低频极端降水事件的可能性变大,地表径流存在加大风险,建议开展本区域防洪排涝设施建设标准合理规划研究.
其他文献
气象系列节目是电视气象栏目的一个重要载体和实现形式,它不仅可以拓展节目传递的有效信息量,从而丰富节目内容,也会使气象节目更有新意,更有节奏,更有深度,使服务更加到位.组织和穿插气象系列节目,是服务的需求,也是节目本身走向的一种需要.它既要富有新意,又要与当地当时的天气气候特点紧密结合;既要适度从广度和深度上延伸气象栏目涉及的内容,又要根据节目主题的需要合理取舍,避免单纯追求大信息量而失去气象节目的
利用Micaps资料、温州地区各站实况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2.5°×2.5°再分析资料,应用天气分析和诊断分析方法,从高空以及地面形势的演变和物理量特征等方面,对2008年12月4日~6日温州地区发生的寒潮过程作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寒潮过程源地在泰梅尔半岛,寒潮爆发是由于横槽转竖导致的;从冷锋南下的路径看,此次寒潮过程属于西北路径;温度平流分析显示在冷空气影响前,温州地区处于暖平流区内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在全国各地极端气象灾害频发,损失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深受台风、暴雨、泥石流等气象灾害或气象衍生灾害威胁的乐清,必须加快推进基层防灾减灾体系的建设.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构建到村、入户的气象基层灾害防御体系,对乐清的防灾减灾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利用多普勒雷达、卫星、常规观测资料及NCEP/NCAR资料分析了2010年3月1日和17日发生在山东半岛2次暖湿气流影响的暴雪特征.结果表明:两次过程都是由于气旋的发展东移和冷空气的共同影响造成,两次暴雪的特征具有相似性和差异,相似之处为在贝湖东南都存在冷高压,500hPa高空的西南急流向北到达30oN附近,850hPa都有低涡,地面都有气旋活动,山东半岛位于旋的东到北部方向;两者的差异:气旋生成
本文根据山西省108个气象台站45年(1959~2003年)4~10月的暴雨日降水资料,对近50年山西省各类强对流暴雨的天气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山西境内强对流暴雨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自1979年以来强对流暴雨总体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强对流暴雨增势明显,而强对流大暴雨和强对流致灾暴雨年际间变化特征不明显.各种类型强对流暴雨发生的时间和结束时间不尽相同.强对流暴雨过程,约有47.5%的暴雨
利用NCEP资料、micaps常规观测资料,对2009年5月9-10日发生在华北东南部地区(晋东南、冀南和鲁西北地区)的一次春季强降雨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和物理量场的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是高空冷空气、南支槽和低空低压切变线共同影响造成的;从南海到华北南部的西南低空急流为暴雨区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能量;850hPa上的θse能够很好的指示暴雨带的移动;700hPa上的强烈垂直上升
本文利用位于山西太原的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结合NCEP数据资料,对2008年6月28日发生在山西的一次大范围飑线过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该飑线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产生于对流层中高层槽后干冷空气向南扩散,低层辐合,大气层结非常不稳定,深层强大气垂直风切变的大背景下,在其影响的广大区域产生大风和部分地区的冰雹和暴雨.飑线呈现出典型的弓形回波特征,后部入流急流(rear inflow jet)和
采用关中东部11个气象站1961-2007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同期暴雨洪涝灾害资料和经济发展资料,在ARCGIS平台上,从暴雨的孕灾环境敏感性、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等4个方面综合分析,形成了关中东部暴雨风险灾害区划.结果表明:关中东部孕灾环境的高敏感区主要在秦岭北部渭河支流比较多的二华地区以及沿黄河的韩城市.关中东部韩城和潼关的雨涝致灾危险性最高,蒲城、大荔致灾危险性相对较小.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非常规高密度观测资料等,对2009年7月30日上海地区的强降水天气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08时高空500hPa槽后西北气流不断补充冷空气南下,上海24小时变温为-1℃,过去24小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并略有北抬,低槽与副高相向运动,槽前西南气流加大,辐合加强;700hPa上海处于低空急流出口区北侧,有显著的风速辐合,负变温更加明显,近于饱和;850hPa水汽输送显著,本地存在
2010年西南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气象干旱.位于川西高原南部的凉山、攀枝花等地旱情严重.为缓解旱情,地形复杂、气象条件多变的川西高原南部被首次划入飞机人工增雨区域.3月29日夜四川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在川西高原南部采用液氮催化剂,实施了1架次飞机人工增雨夜航作业.分析发现,通过自主研发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生成-5℃、-10℃温度层高度等值线,从而拟定作业飞行高度,根据云图和雷达回波发展采用飞机人工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