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低温半固相法制备Li-Mn-Oxide正极材料

来源 :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tjb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湿法混合、低温合成、高温结晶相结合的低温半固相法制得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纯相尖晶石Li<,1.08>Mn<,2>O<,4>,本合成方法具有产品相纯、结晶优良、孔隙均匀、比容量高、循环性能好、电化学性能稳定的优点;并且具有操作简单、工艺易于控制、生成成本低、能耗小、无环境污染、易于实现工业规模化生产的特点.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了LaSrCrMnO管在不同氧分压差驱动下的氧渗透流量.在920℃,当管外侧暴露在空气中,而内侧以用Ar(35ml min)稀释的H(15ml min)吹扫时,氧渗透量达到5.4×10molcms.讨论了氧渗透过程与氧化反应偶合的机制,并探讨了氧渗透在其它方面的应用.
本文研究了不同组成的PrSrMnO-SSZ复合阴极在中温下(800-850℃)的极化过电位、极化电阻等性能.实验发现,PrSrMnO-SSZ阴极在SSZ含量为30wt﹪下性能最好,850℃、电流密度300mA/cm时其过电位仅为55mV,极化电阻为0.55Ω.
质子导电性陶瓷因其具有特殊的质子导电功能,可用作燃料电池,氢传感器,水蒸气传感器,氢泵,电解水蒸汽制氢,有机化合物的氢化和脱氢,常压中温等温和条件下合成氨等能源变换及多种电化学装置的固体电解质,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质子导电性陶瓷的电化学性质、传导机制、可能应用及其最新研究进展.
掺入20wt﹪Ag的SmSrCoO(SSC)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可用于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IT-SOFC),本文研究了制备工艺对电极性能的影响.借助热分析(TG-DTA)确定了硝酸银的分解温度.SEM结果显示更高的烧结温度将导致银颗粒的聚集和长大.在CeSmO电解质表面喷涂制备了SSC+20wt﹪Ag电极,研究了烧结时间和烧结温度对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最终确定最佳烧结温度是920℃
将Mn(CHOO)4HO和MnO溶于LiOH·HO水溶液中170℃恒温,用水热合成方法成功地合成了单相正交结构的LiMnO粉末.X射线衍射表明所制备的LiMnO结晶性良好:磁性测量表明在低温存在着自旋玻璃态,在100 Oe测量磁场下,有一较低的自旋冻结温度T约26K和较高的转变温度T约130K,测量磁场为1000 Oe时,T约120K;Ramam散射图反映了MnO八面体与Mn—O键相关的峰位由于J
直接碳氢化合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D-H SOFC),是将碳氢化合物燃料直接或略加湿后使用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是SOFC研究的新热点.D-C SOFC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容易在阳极形成积碳.通过采用对积碳反应有抑制作用的阳极,在一定的工作条件下,能够达到消除积碳的目的.目前,受到普遍关注和研究的D-C SOFC阳极材料有三类:镍基、铜基和陶瓷基材料.本文分别对这些材料的研究进展作了简要介
在二次锂电池中,LiCoO以其工作电位高、比容量大以及循环寿命长的特点成为最受欢迎的阴极材料.采用RF磁控溅射沉积LiCoO薄膜已进行了一些研究,并认识到LiCoO薄膜中具有较大的晶粒和具有(101)/(104)晶面的微结构更有利于锂离子的传导;然而在不同沉积条件下获得的LiCoO薄膜所具有电化学性能差别很大.本文重点研究了由非晶态、纳米晶和多晶LiCoO薄膜组成的三种全固态薄膜锂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以模板法制备有序纳米多孔磷酸钛材料,采用小角X射线衍射、N吸脱附以及高分辨透射电镜等实验对磷酸钛材料进行表征,电化学性能采用扣式电池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磷酸钛材料中存在排列有序的纳米孔洞;随着煅烧温度的提高,磷酸钛材料的比表面积减小,孔洞的平均孔径增大;有序纳米多孔磷酸钛作为正极材料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
用NHCONH和NHHPO为原料,制备NHPO(APP);通过水解正硅酸乙酯(TEOS)制图SiO微粉.NHPO和SiO(摩尔比4:1)在400℃、氨气中反应,得到新型电解质聚磷酸硅二铵,即(NH)SiPO.运用XRD研究电解质的结构,发现得到的电解质中主要成分为(NH)SiPO,同时含有NHPO.该电解质在空气中稳定,用交流阻抗谱技术测其电导率,发现其在200~300℃有较高的电导率,如空气中3
采用溶胶-凝胶方法合成系列新型氧化物CeSmMoO.通过TG-DTA、XRD、XPS等手段对物质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氧化物的最低成相温度为400℃,具有立方莹石结构.Sm的掺杂增加了氧离子空位浓度,改善母体的电导率.烧结温度为800℃时,CeSmMoO的电导率高达2.2×10S·cm.是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新型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