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噻嗪酮作为一类昆虫生长调节剂,长期被用于稻田稻飞虱防治工作中.由于使用时间较长,稻飞虱对噻嗪酮的抗性已经较为严重.但是,在相当长一个阶段内,噻嗪酮仍旧是我国南方一些稻区防治稻飞虱的重要手段.为保证防效,噻嗪酮在水稻田的使用浓度和次数有可能上升.这可能导致噻嗪酮在土壤和水环境中暴露水平上升.因此,研究噻嗪酮对淡水浮游生物的效应对于增进对其的环境分先评价和合理使用非常有意义.而国内外针对噻嗪酮的浮游生物群落效应的研究鲜有报道.本文测定了噻嗪酮对大型溞(Daphnia magna)、低额溞(Simocephalus sp.)、剑水蚤(Paracyclops sp.)、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和中华薄壳介(Dolerocypris sinensis)5种常见淡水浮游生物的急(慢)性毒性.噻嗪酮对4种浮游动物的急性毒性大小顺序为:大型溞,48 h-LC500.9168 mg/L(高毒)>低额溞48 h-LC501.5863mg/L(中毒)>剑水蚤,48 h-LC502.1092mg/L(中毒)>中华薄壳介4.2127 mg/L(中毒).对萼花臂尾轮虫96h 种群繁殖抑制EC50为4.0105 mg/L(中毒).根据单物种毒性实验结果设定处理浓度,进行噻嗪酮的水生标准微宇宙暴露实验.通过PRC分析表明,噻嗪酮对浮游动物群落有显著的影响,当暴露浓度较高时(名义浓度1.0~5.0mg/L)时,系统中的枝角类种群数量显著下降,轮虫和介虫数量上升.浮游生物群落结果偏离正常情况.至试验结束时(35d),高浓度处理组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仍未恢复到与对照相似的水平,即系统未恢复.对浮游动物群落的最大无作用剂量NOECcommunity为0.2 mg/L(名义浓度)/0.1817 mg/L(实际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