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粮食安全是一个全球性的战略问题,而粮食贮备是其中重要的一环(Serageldin,1999).已经知道,稻谷在一般贮藏条件下第二年就会产生陈化变质现象,随着贮藏过程中温度和湿度的加大,陈化过程也会迅速加快。本文介绍了关于水稻脂氧合酶途径相关基因是否与耐贮性有关的研究课题。
【出 处】
:
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2008年生物技术与粮食储藏安全学术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粮食安全是一个全球性的战略问题,而粮食贮备是其中重要的一环(Serageldin,1999).已经知道,稻谷在一般贮藏条件下第二年就会产生陈化变质现象,随着贮藏过程中温度和湿度的加大,陈化过程也会迅速加快。本文介绍了关于水稻脂氧合酶途径相关基因是否与耐贮性有关的研究课题。
其他文献
使用SKW-3型微量呼吸检压仪,测定了在30℃,21%、15%、10%、5%、3%、2%和1%的氧浓度下,赤拟谷盗卵、7-10日龄幼虫(小幼虫)、18-22日龄幼虫(大幼虫)、蛹和成虫的呼吸速率.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氧浓度条件下,不同试虫的单位体重呼吸速率变化情况不同.21%和15%的氧浓度下,卵的呼吸速率最小,其次是小幼虫、成虫和蛹,大幼虫的呼吸速率最高;10%和5%氧浓度,小幼虫呼吸速率比卵的小
综述了几种在昆虫学研究中常用的分子标记,包括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微卫星(SSR)、小卫星(Minisatellites)、DNA测序及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对各类分子标记的原理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对其在应用上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分别列举了近年来各类分子标记在昆虫学研究中的实例,对其在昆虫学中的应用作了进一步的阐明.
本文对我国小麦主产区-黄淮海区域小麦粉中丝状真菌进行了分离与鉴定.对采集的188个小麦粉样品中的丝状真菌分离后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研究结果表明:在采集的小麦粉样品中共分离到6属18种真菌,其中典型优势茵为黄曲霉、黑曲霉、白曲霉和青霉属中的产黄青霉;在样品中分离到黄曲霉.赭曲霉、构巢曲霉、岛青霉、皱褶青霉等产毒真菌.建议建立小麦粉真菌及真菌毒素防控综合措施,并确定相应的限量指标.
本文对小麦粉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指标包括菌落总数、霉菌和酵母菌、芽孢菌总数、蜡样芽孢菌等进行了检测,并分析了不同种类微生物数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原料小麦及其清理程度、润麦过程和润麦水的卫生状况、以及磨粉机积粉是影响小麦粉微生物数量的主要因素;小麦加工过程中微生物数量的普遍增加反映了加工设备对小麦粉造成了二次污染;最终产品中微生物的数量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产品等级越低,则微生物数量越高,麸皮和黄
本文将小麦粉生产过程中微生物污染视为主要控制目标,通过对各加工环节中菌落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数、芽孢菌总数、蜡样芽孢菌数等微生物进行分析,确定了原料小麦、洗麦车间、润麦、润麦后清理程度及磨粉机积粉等五个方面为微生物控制关键点,并提出了相关控制建议.
本文从柱前衍生、柱后衍生、荧光检测、紫外检测的分离检测技术和免疫亲和柱净化、多功能净化柱净化、硅镁吸附剂净化、液液萃取净化、硅胶净化、固相萃取等前处理技术方面对粮食中黄曲霉毒素B1的液相色谱检测技术进行了比较分析.
黄曲霉毒素主要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真菌产生的一类有毒次生代谢物,大量存在于食品和饲料中,是迄今发现污染农产品毒性最强的一类生物毒素。本文研究了基于纳米金电极阵列黄曲霉毒素B1免疫生物传感技术。
本文介绍了一种可准确、快速测定粮食、食品、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含量的液相色谱方法.比较了液液萃取、多功能净化柱、硅胶柱和免疫亲和柱的净化效果,筛选出最佳的提取、净化方案.最佳方案的检出限为3.9μg/kg,液液萃取净化法的回收率在92.1%~101.9%之间,多功能净化柱净化法的回收率在86.5%~95.8%之间.
基于真菌代谢的基本原理,开发了一种快速粮情检测仪.采用该仪器对不同水分的小麦、稻谷实验室样品和实仓的小麦中CO2、湿度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储粮中CO2浓度和湿度的变化与危害真菌的生长有明显的相关性,利用检测储粮中CO2和湿度的变化可对储粮真菌的危害进行早期的预测.
在世界油价和粮价一片暴涨声中,中国已成为世界的粮食价格盆地.中国的粮食是多了还是少了?中国的粮食形势走向如何?这些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也关系到我国粮食产业的前途,关系到粮油科技的发展方向.本文回顾了我国粮情变化过程,展望了我国粮食安全形势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粮油产业和科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