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利用内蒙古1960~2009 年(104 个站)春季逐日降水量资料,统计了春季第一场有效降水作为久旱转雨天气过程,分析了近50 年春季久旱转雨降水特征和年代变化,利用NCEP/NCAR 再分析资料研究了久旱转雨的大气环流型,结果表明:内蒙古春季60 年代到80 年代久旱转雨天气过程平均为一到两次,90 年代十年中有三次,1998 年之后出现的频次明显增多.60 年代到80 年代500hPa高度场在
【机 构】
:
内蒙古气象服务中心,呼和浩特市 010051 内蒙古气象科研所,呼和浩特市01005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内蒙古1960~2009 年(104 个站)春季逐日降水量资料,统计了春季第一场有效降水作为久旱转雨天气过程,分析了近50 年春季久旱转雨降水特征和年代变化,利用NCEP/NCAR 再分析资料研究了久旱转雨的大气环流型,结果表明:内蒙古春季60 年代到80 年代久旱转雨天气过程平均为一到两次,90 年代十年中有三次,1998 年之后出现的频次明显增多.60 年代到80 年代500hPa高度场在高纬度欧亚大陆地区为一脊一槽的环流形势,乌拉尔山为高压脊,西伯利亚地区维持一个稳定的低涡槽系统,西风急流在50~60oN,内蒙古在强西风控制中,中低纬地区的西风槽成为久旱转雨的主要影响系统.1990 年后到2007 年500hPa 高度场,在高纬度东亚大槽位置偏北,欧亚大陆50~60oN 西风急流北抬至70~80oN,中高纬度地区贝加尔湖到东北地区和蒙古高原为低涡,中低纬度地区多短波槽脊活动.2008 和2009 年又出现60 年代到80 年代前的环流特征.对500hPa 环流系统进行分型,蒙古冷槽(涡)、贝加尔湖低涡和东北低涡是造成春季久旱转雨的主要环流系统;最后选择三种类型中典型过程进行个例分析得出春季转折性降雨的预报指标.
其他文献
本文选取甘肃陇东8 个气象观测站的月平均气温、月降水量和月蒸发量及水文资料,分析陇东气候变化历史演变趋势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结果指出:1971~2009 年陇东年降水量总的变化呈减少趋势,平均每10 年减少9.3 毫米,尤以近20 年减少最为明显;年平均气温总的变化呈上升趋势,气温每10 年升高0.41℃.年蒸发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平均每10 年增加9.3 毫米.分析的结果还指出:年降水量等于500
黔东北地区2009 年7 月至2010 年2 月发生历史极为罕见的“夏秋冬三连旱”特重干旱极端气候事件,本文利用该地区10 个气象指标站月报表资料和部分土壤湿度监测数据,统计了各地干旱日数并利用干旱日数指标和土壤相对湿度指标,对照《贵州省干旱标准》[2],分别对夏、秋、冬气象干旱等级和农业干旱强度进行了客观评估;详细介绍了该地区成功应对这次特大旱灾的对策和措施,有助于提高黔东北地区干旱的评估水平和
以石家庄地区17 个地面观测站1972-2010 年近39 年的3-5 月大风资料为基础,分析了石家庄地区春季年平均大风日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根据春季大风出现区域范围的大小,将系统性大风划分为弱系统性大风、中等强度系统性大风和强系统性大风3 个等级,分别统计其月、年出现次数,来分析各等级系统性大风的月际、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及线性变化趋势,同时对系统性大风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突变检验.结果表明:石家庄
2011 年7 月30 日渤海湾地区出现大暴雨过程,秦皇岛各地发生严重的洪水灾害,本文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地面自动站资料等分析产生这次致灾大暴雨的气象条件、物理成因等,详细分析了这次出现在渤海湾地区的大暴雨天气过程的气象灾害评估,气象台提前发布暴雨预警信息,市政府根据气象条件和天气预报,要求各级水文部门要密切关注降水情况,随时监测实时雨情、水情,要求县和乡镇政府动员地势低洼和水库附近居民、尾矿库附近居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FY-2E红外TBB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和NCEP在分析资料,对2011年7月3日鲁中地区出现的暴雨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是在大范围有利天气形势下产生的,降水具有中尺度强对流系统特征;强降水落区位于加密风场辐合的汇点略偏锋后位置;一个MαCS和一个MβCS是该暴雨过程的直接影响系统;强降水出现在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发展强盛到成熟阶段,降水开始在TBB梯度最大处,降水区
思索和考究非裸露地表碳酸盐岩区域的地面岩溶塌陷问题,寻找其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提高防塌能力与减灾水平,确保本区域内石灰石资源的合理开发及其有效利用,已成为当今地质灾害防治领域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湖南灰山港这一典型区域的调查研究,从地质和气象的角度剖析了地面岩溶塌陷诱因,较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综合防治的办法。
气象灾害占自然灾害的70%以上,目前重大气象灾害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种灾害应急预案及相应的响应机制不断出台,中国气象局及各级政府也要求对重大的灾害性过程要迅速做出灾前、灾中和灾后的评估工作。灾害风险评估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灾害风险评估的一整套方法、规则和程序尚待建立和完善。一般自然灾害评估模型的建立可以采用物元分析、模糊识别或灰色关联等方法,指标选择侧重于受灾面积、伤亡人数、经济
松原市位于吉林省中西部的松嫩平原上,幅员面积2.2 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80 万,属中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区.除盛夏7-8 月受海洋季风影响外,全年绝大部分时间降水系统来自西风带,特别的地理环境形成了本地“光照充足,降水变率大,旱多涝少”的气候特点,因本地属较典型的农业区域,也是省内粮食主产区之一,但粮食产量呈旱年欠收,涝年丰收,波动型发展[1.2].因此分析研究目前农业气候资源利用的现状,开发潜力,
分析了形成旱灾风险的有关因素,表明旱灾风险不仅与缺雨程度及持续时间有关,而且还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用单位评价期内的降水距平百分率反映缺雨程度,用作物和生态系统不同季节的缺雨敏感度反映干旱影响的季节性差异,并以干旱持续期内单位时段旱灾风险的累加反映其累积效应,从而建立起旱灾风险的识别指数。应用旱灾风险指数对60 年来内蒙古的旱灾风险进行了初步评估。给出了各级旱灾发生的频次,并统计出及各级旱灾对应的后
本文利用江苏省月降水量资料以及NCEP/NCAR 逐月再分析资料,在结合近40a 江苏省降水异常机理分析基础上,对2010/2011 年江苏秋-冬-春连旱与近40a 的3 次连旱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1980/1981年的干旱持续时间最长,2010/2011 年的干旱程度最强,从气象要素分析来看,其对流层大气干燥程度、下沉运动的剧烈程度都较强,并持续时间长.1980/1981 年和201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