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二氧化碳,作为所有生命物质的唯一碳源,通过光合作用在室温下合成有机物分子。而它同时又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尽管理论上二氧化碳可以转化成许多有机化合物,但多数反应需要高温和高二氧化碳压力才能实现。所以,在室温和低压的温和条件下将CO2 高效率转化成有机化合物仍然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不对称催化合成是现代化学中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1]。迄今报道的手性配体和催化体系高达数百种[2][3],
【机 构】
:
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116012
【出 处】
:
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氧化碳,作为所有生命物质的唯一碳源,通过光合作用在室温下合成有机物分子。而它同时又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尽管理论上二氧化碳可以转化成许多有机化合物,但多数反应需要高温和高二氧化碳压力才能实现。所以,在室温和低压的温和条件下将CO2 高效率转化成有机化合物仍然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不对称催化合成是现代化学中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1]。迄今报道的手性配体和催化体系高达数百种[2][3],但在这些报道的催化体系中,鲜见CO2 作为反应物参与手性产物的构筑。
二氧化碳与环氧烷烃共聚生成聚碳酸酯的反应是最有潜力的绿色聚合过程。文献和专利报道的催化体系很多[5],如日本科学家井上祥平最早报道的ZnEt2/H2O 体系[6]和后来的卟啉铝体系[7],我国浙江大学、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和广州化学所先后报道的含稀土配合物的二元或三元体系[8-10]。但大部分存在催化剂活性低、用量大、反应时间长和高CO2 压力等缺点,而且得到的聚碳酸酯结构中含有一定比例的聚醚单元。几年前,美国Beckman [11]、Darensbourg [12]和Coates 组[13]发现了几个对环己烯环氧烷烃和CO2 共聚呈现较高活性基于锌配合物的催化体系,但它们并不能有效催化脂肪族环氧烷烃如环氧丙烷与CO2 共聚。最近,Coates 等人[14]发现含吸电子基团的β-二亚胺型锌配合物可在室温条件下高效催化环氧丙烷和CO2 反应,得到呈无规排列的聚碳酸酯,但同时伴随7-25﹪环状碳酸丙烯酯生成。
其他文献
聚酰亚胺(PI )作为一类综合性能优异的重要高分子工程材料,在航天航空、微电子技术、电-光材料领域等获得了广泛应用[1]。特别是近年来,许多新型PI复合材料,如SiO2/PI ,层装硅酸盐/PI ,笼型倍半硅氧烷/PI ,聚二甲基硅氧烷/PI等都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与研究[2]。这些无机和有机硅烷的引入明显改善了PI 材料的力学、机械性能等。本文我们采用溶胶-凝胶法,将二苯基二甲氧基硅烷(DDS )
极性乙烯基单体和环烯烃共聚合可得到融合两种均聚物的优异性能于一体的新型聚合物。近些年发展起来的后过渡金属催化剂是单一活性中心的催化体系,其催化活性在许多方面可以达到甚至超过茂金属催化剂,可以实现对聚合物的分子剪裁,调节和控制聚合物的分子量;更由于其亲氧性弱,可实现α -烯烃与极性单体的共聚。为此,本工作在β -酮胺结构的C=N 双键的氮上引入萘环大位阻取代基,得到了新型的中性钯配合物Pd[CH3C
低等规聚丙烯由于其特殊的性能广泛地被用作橡胶、塑料及润滑油等的添加剂。Ziegler -Natta 催化剂是一类重要的合成聚丙烯的催化剂。而用于合成低等规聚丙烯的负载型Ziegler -Natta 催化剂通常需要钛活性种在载体上是以单钛形式分散的,因此要提高单位质量负载型Ziegler -Natta 催化剂的活性,一条重要的途径是增大载体的比表面。通常可以通过物理/化学反应法获得高比表面积的MgC
苯基三乙氧基硅烷和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是两种研究较多的三官能度硅烷单体,它们单独水解缩聚得到的聚苯基倍半硅氧烷耐热性、耐氧化稳定性好,聚氨丙基倍半硅氧烷具有反应性、界面活性,但前者与高分子材料相容性差,后者吸湿性强,空气中易分解。它们的水解共缩聚将产生同时具有耐热性和反应性的新的聚倍半硅氧烷共聚物。苯基三乙氧基硅烷是水不溶性的,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是水溶性的,由于两者溶解性的差异,在十二烷基硫酸钠作用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作为一"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技术,由于其反应速度快,聚合条件温和,适用单体范围广,对环境条件要求不苛刻,已成为高分子界热门研究课题。但ATRP 也存在一些不足,如聚合温度过高(一般在80℃~130 ℃)等,因而有许多学者致力于低温ATRP 的研究。对于(甲基)丙烯酸氟烷基酯这一类极性单体,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已有报道[2 -7],但甲基丙烯酸三氟乙酯(TF
环境保护的需求推动了水性乳液的发展。含氟聚合物乳液由于其涂膜具有的优异表面性能1 ,包括耐水耐油性、耐候性和化学稳定性,在金属非金属建筑涂料、纸张皮革以及纺织品的处理方面获得了开阔的使用前景2 。水性含氟乳液制品具有一些突出的特点,例如技术先进、工艺清洁、低能耗、低排放、安全少害、自洁抗污、耐紫外辐射、耐候性良好等。一般认为,在相同原料组成的情况下,具有核壳结构乳胶粒的聚合物乳液也往往比一般聚合物
材料的许多重要性质(例如,表面润湿性,附着性,防腐耐磨性,进而至电、磁、光、热以及某些重要的生物性质)均需综合其表面的化学及物理结构的因素共同体现出来,而聚合物材料,作为一类软性材料,因其自身表面结构的复杂性,很难像无机或金属材料那样通过表面微处理手段而实现结构改性。本文工作则首次将微乳液聚合方法引入到表面光接枝聚合研究中,通过微乳液光聚合将通用聚合物材料,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聚(N
苯乙烯(St)与马来酸酐(MAn)在传统自由基聚合中由于极易发生共聚反应而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由于两者之间容易形成电荷转移络合物(Charge TransferComplex ,CTC)以及前末端效应的存在,所得到的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 )往往分子量偏低且交替倾向严重。即使通过工艺方式的调节,如采用马来酸酐半连续饥饿滴加及较高温度下反应,也只能得到高分子量的无规结构SMA 。因此,用传统自
马来酸酐作为一种可聚合单体已广泛用于多种聚合物的共聚改性,但由于马来酸酐易与水反应(水解),不能采用悬浮法和乳液法共聚而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因此,人们开始合成一类即能克服马来酸酐缺点,又能保持其优点的新型可聚合单体-N-取代马来酰亚胺。N-取代马来酰亚胺可作为ABS 、PVC 树脂共聚改性,可显著提高ABS 、PVC 树脂的热变形温度和软化温度及耐冲击性能。N-对羧基苯基马来酰亚胺由于酰亚胺环
双光子聚合技术在信息的海量存储和三维微加工方面有巨大的应用价值1-3 。得到高效的双光子聚合材料,关键在于设计合成既具有大的双光子吸收截面又具有高的引发聚合效率的光敏剂或光引发剂。苄叉环戊酮染料已经被证明是非常高效的光敏剂,可以与碘鎓盐、胺类、六芳基双咪唑等多种引发剂组成高效的可见光光敏引发体系4-5 。本文合成了一类苄叉基邻位取代的新型染料,考察取代基对双光子吸收截面及光诱导电子转移速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