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杂环化合物广泛存在于焦化、化工、医药和农药等工业废水中,降解难度大,生物降解能力差,很难被去杂除。本文采用铁碳微电解技术对吡啶进行预处理,使吡啶废水中吡啶的浓度得以减小,废水的可生化性得以提高。铁碳微电解技术主要是根据铁和碳之间形成原电池,这些细微电池是以电位低的铁成为阴极,电位高的碳做阳极,在含有酸性电解质的水溶液中发生电化学反应,使污染物降解。经研究在pH=3,HRT=8,A/L=2的条件下吡
【机 构】
:
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济南250199
【出 处】
:
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水处理化学大会暨海峡两岸水处理化学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杂环化合物广泛存在于焦化、化工、医药和农药等工业废水中,降解难度大,生物降解能力差,很难被去杂除。本文采用铁碳微电解技术对吡啶进行预处理,使吡啶废水中吡啶的浓度得以减小,废水的可生化性得以提高。铁碳微电解技术主要是根据铁和碳之间形成原电池,这些细微电池是以电位低的铁成为阴极,电位高的碳做阳极,在含有酸性电解质的水溶液中发生电化学反应,使污染物降解。经研究在pH=3,HRT=8,A/L=2的条件下吡啶去除率可达到45%,TOC去除率可打到50%,有效的降低了废水中吡啶的浓度,提高了废水的可生化性。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自主研发的·OH制备系统,利用大气压强电离放电将O2电离、离解生成高浓度的O2+、O、O(1D)、O2-和O3等氧活性粒子,经高压射流器注入到水中,通过一系列等离子体化学反应实现了·OH溶液的高效制备。本文选取厦门大学翔安校区的湖水为背景水,采用上述羟基自由基制备系统,结合气浮前处理工艺,改变混凝剂种类、混凝剂投加量、水力停留时间、溶气进气量及总氧化剂投加量,主要对处理前后的浊度,藻密度、
四尾栅藻是我国南方各水体常见的藻种,在春秋季节大量繁殖,极易参与形成藻华,进入供水系统,危害饮用水安全。本课题采用大气压强电离放电协同高效气液混溶技术高效制备羟基自由基,对四尾栅藻进行氧化处理,探索其杀灭阈值及致死机制。由于强电离放电产生高浓度氧活性粒子溶液成分复杂,因而采用总氧化剂来进行表征。对四尾栅藻致死效果的判断采用SYTOXGreen核酸染料进行判断,在蓝色激发光下,死亡的四尾栅藻失去细胞
本工作以天然高分子材料壳聚糖(甲壳素脱乙酞化产物)为原料,制备了具有亲/疏水性可转换特性的新型絮凝剂,以期能高效脱除、并回收畜禽养殖废水中的重金属和抗生素物质;采用红外、核磁、XRD等方法对絮凝剂和絮体进行表征;考察了不同温度条件和投加方式下,絮凝剂对硫酸铜和四环素(TC)模拟水样的絮凝性能,探讨了不同絮凝剂的絮凝机理;最后,探索了絮体中重金属和抗生素的分离方法。
磺胺二甲基嘧啶(SMZ)是一种广谱兽用抗生剂和生长促进剂,被广泛应用于畜牧和水产养殖业。本实验采用热活化PS降解水体中的SMZ,系统研究温度、PS浓度、pH、溶解性天然有机物,以及C1-、HCO3-对反应的影响,深入探究SMZ的降解动力学,并对反应过程中的中间产物进行测定。根据中间产物的分子结构,对热活化PS氧化降解SMZ的反应机制和转化途径进行了推测。实验结果表明,SMZ的降解符合假一级反应动力
近年来,抗生素类污染物对我国地表水、土壤和底泥的污染非常严重。本文采用热活化PS产生SO4·-的方式降解水溶液中的典型抗生素——磺胺甲噁唑(SMX)和甲氧氨苄嘧啶(TMP),系统地考察温度、溶液pH和天然水质成分对降解动力学的影响。通过固相萃取-液质联用(SPE-LC-MS/MS)对抗生素的降解产物进行了鉴定。研究结果表明:SMX和TMP的降解遵循假一级动力学规律。升高温度可以显著提高抗生素的降解
本研究以PCBs的高效厌氧还原脱氯为基本出发点,基于底泥双室微生物电解池阳极体系,控制阳极施加电位值以及额外电子供体如葡萄糖、乳酸钠的投加,考察多氯联苯(本研究以2,3,4,5-CB为研究对象)的还原降解效果,并与底泥物理化学特征及不同实验阶段底泥菌群结构的变化相关联,试图阐明微电场刺激下微生物-电化学协同还原脱氯途径的表达和电极、脱氧菌及污染物之间的电子传递机制。本文探索的电化学方法以强化多氛联
近些年来,随着抗生素类药在医药和农业等方面被广泛使用,其对水体环境造成的影响也日益扩大。本课题组在先前合成的GO(氧化石墨烯)、RGO(还原氧化石墨烯)上复载了Fe3O4粒子,使得材料变为了有磁效应的MGO,MRGO两种材料,同时为了提高材料的抗酸性,在上述两种材料的Fe粒子表面包裹了SiO2层,最终得到了本实验所使用的SMGO和SMRGO两种石墨烯改性材料,并在后续的Fe离子溶出实验中验证了材料
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QACs)是水环境中常见的一类有毒有机物,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QACs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藻类生物量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目前关于QACs对藻类氨氮吸收的影响及机制尚缺乏深入认识。以普通小球藻(Chlorellavulgaris)为藻类代表,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AC)为QACs代表,研究CTAC对小球藻生物量及氨氮吸收的影响。通过测定普通小球藻的生物量与氨氮吸收效率
本文通过简单方法制备出一种石墨烯改性的磁性聚吡咯(Fe3O4@PPy/RGO)微球,考察其对水中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并研究时间、染料初始浓度、吸附剂的量和初始PH值等因素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然后根据动力学和热力学分析,进一步探究该材料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Fe3O4@PPy/RGO对亚甲基蓝染具有优良的吸附效果(最大吸附量达到近270mg/g,并可在较短时间内(5min)基本达到吸附平衡
本文采用水热合成方法,粉煤灰为原料,白云石提供钙源,考察水热合成温度、时间对合成产物的影响,同时考察合成产物水化硅铝酸钙对氟离子去除的主要影响因素(合成产物钙离子释放速率,反应pH、投加量和吸附动力学,以及吸附后的再生),以期合成一种低价、环保、高效的除氟材料,直接用于氟化污染废水的处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水热合成温度升高,氟吸附效率先上升后下降;同时在低、高温合成温度条件下,随着白云石重量比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