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实验室测得的发光菌、江水细菌、绿藻、大型蚤和鲤鱼的数据和文献报道的梨型四膜虫、黑呆头鱼和古比鱼的毒性数据,对比研究了有机污染物对8种水生生物毒性的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SAR)和物种间毒性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非极性麻醉型和极性麻醉型化合物对各种水生生物的毒性与化合物的疏水性有很高的相关性,但二者的区分界限不是十分清楚,高疏水性带有极性官能团的化合物可以被看作非极性麻醉型化合物,因为与高疏水性极性化合物的疏水性相比,其极性作用对毒性的影响很小,研究结果表明,引入疏水性参数logP和极性描述符可对极性和非极性麻醉型化合物建立良好QSAR模型。通过对所有有机污染物的毒性数据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疏水性参数(logP)和极性描述符(S)可分别表示有机物对8种水生生物的生物吸收作用和反应性作用,该结果表明有机物的极性越强,与生物体内的受体作用越大,对生物的毒性也就越大,但苯甲酸类有机物对发光菌、大型蚤和鲤鱼的毒性反应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同,酸类化合物对发光菌的毒性明显高于对大型蚤和鲤鱼的毒性,这说明苯甲酸类有机物对这三类水生生物的毒性作用机制不同,苯甲酸类物质很容被单细胞的发光菌吸收,但是对于大型蚤和鱼来说,多细胞生物的皮肤和脂肪对可离子化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吸收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因此表现出较弱的毒性,以此理论为基础,通过引入有机污染物可离子化率的校正因子后,所建模型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种群毒性相关研究表明,海洋细菌和淡水细菌表现出了很好的种间相关性,不同种类的鱼之间的种间相关性也很高,这说明它们之间具有相同的生物吸收和毒性作用机制,绿藻与梨型四膜虫和大型蚤的种间相关性较低,这表明它们之间具有不同的生物吸收和毒性作用机制,通过引入种间生物富集参数(辛醇—水分配系数)和反应性参数(最低空轨道能)可以很好的改进种间毒性的相关性,进一步证明了有机物物种间毒性的差异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