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深比对黄河下游河道输沙能力影响的初步研究

来源 :第七届全国泥沙基本理论研究学术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wa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黄河下游河道实测资料分析了河槽几何形态和相应输沙能力的沿程变化规律,并建立物理模型研究了不同宽深比对输沙能力的影响,进而从理论上分析窄深河槽与输沙输移的关系。分析表明,可以利用高含沙水流塑造窄深河槽,进一步“束水攻沙”,实现“调水调沙”与“束水攻沙”的有机结合,提高黄河下游河道输沙能力。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REE-INAA方法,采取沿坡面垂直分层布设的新型实验布设方法,通过室内模拟降雨实验,研究了次降雨条件下坡面侵蚀形态发生发展的动态演变过程。实验结果如下:降雨初期坡面主要发生面蚀,但细沟出现后,坡面侵蚀将加快、加剧,细沟侵蚀深度也迅速增加。坡面侵蚀中面蚀量约占总侵蚀量的30%左右,细沟侵蚀量占70%左右。单位深度范围内最上层土壤侵蚀量最大,向下依次递减。依据面蚀贡献率和细沟侵蚀贡献率随降雨
通过对黄土丘陵区不同坡长坡面土壤剖面137 Cs含量的测定与分析,研究了坡面土壤侵蚀与沉积的空间变化特征。研究表明,坡面土壤侵蚀强度自坡上部到坡下部呈波动减少的变化趋势.长坡坡面的波动性更为显著。在全坡面水流汇集过程中,侵蚀产沙强度先增后减,随流程的增加,其净泥沙流失强度符合二项式分布特征。
王茂沟流域治理前流域年平均侵蚀模数为18000t/(km2·a),侵蚀方式以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为主;淤地坝效益显现后,流失规律发生变化。结合地形、含水率分析,土壤碳同位素分布特征是沟底贫化、沟坡富集。峁顶土壤碳同位素几乎相同。说明峁顶碳同位素值是黄土本底值,近年植物残体转化的碳多随黄土流失。
本文从泥沙水下楔入堆积模式出发。建立动水中的黏性与散体均匀泥沙水下休止角计算公式,运用所得公式推导出河岸的临界边坡方程。通过初步计算分析表明:所获方程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水流与河床间的交互作用影响,能解释千姿百态的岸坡形成原因,对岸坡稳定性问题的分析是有所助益的。
调水调沙是解决黄河下游防洪、减淤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新时期黄河治理开发,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一项重要举措。黄河3次调水调沙试验及3次生产运行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黄河下游主槽行洪排沙能力明显提高,“二级悬河”带来的严峻防洪局面有所好转,下游河道防洪和治理开发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得到缓解。2007年,黄河调水调沙成功塑造异重流,期间,小浪底水库入库水量12.8亿m3、沙量0.6亿t,出库水量、沙量分别为
针对黄河水少沙多、水沙搭配不平衡的主要矛盾.研究了输沙水量与泥沙输移之间的关系,结合泥沙输移规律推求了输沙水量实用公式,计算了黄河下游道输沙水量。
弯道水流运动与河床变形是河流动力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弯道水流特性必决定弯道泥沙运动和河床演变的基本规律。本文主要研究在现有水沙条件下。黄河下游河湾平面形态的变化规律,内容包括弯道泥沙运动特性研究进展、在不同的来水来沙条件下典型河湾平面形态变化,并结合大量资料拟合出水库下游河湾平面形态参数的经验公式,可以用来预测下游河湾平面形态的变化规律。
作为全国五大灌区之一的位山灌区,不仅为聊城市农业、生态、电力工业和城市环境提供了水源保障,而且还承担了引黄济津、引黄济冀(入卫)跨流域调水任务。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然而,引黄必引沙。位山灌区渠首地区多年累积引水引沙清淤带来了占压耕地、环境恶化等不利影响,沙化现象严重,已成为制约该地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本文就渠首沙化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渠首沙化治理的具体对策。
三峡工程自2003年135 m蓄水位运用以来,水库下游江湖水沙关系及冲淤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本文根据原型观测资料,在分析三峡水库2003年135 m蓄水位运用以来人、出库水沙特性的基础上,对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水沙和荆江三口分流分沙变化、江湖水沙关系变化及江湖冲淤变化规律及其对护岸工程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本文分析并总结归纳了渭河下游主要干支流的水沙变化及其主要特征,以及河道冲淤与河势变化的过程和特点,对渭河下游丰枯水系列对河道形态的影响、河道横断面变化的水力学关系、纵横断面形态变化的水力学关系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认为,渭河下游横断面及河势变化原因为:河道纵横断面的调整变化主要取决于河床的边界条件和来水流量的大小、历时与过程;渭河下游的河道边界条件既有河道两岸的控制条件,又有河道的侵蚀基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