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分离提纯法测定含铱金样品的可行性探讨

来源 :2013中国珠宝首饰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haczc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样品掺入铱后,由于铱熔点很高,很难与金分离,无法用传统的火试金法准确测定样品的金含量.实验小组利用分离提纯法,对金、铱两种元素组成不同配比和不同称样量的样品进行金含量测定的验证实验,对方法的可行性和误差进行探讨.分析结果表明:①在称样量一定的情况下,随着铱粉量的增大,实验结果与理论值的误差呈正误差的增大趋势;②在金含量一定的情况下,增加称样量,实验结果与理论值的误差减小,表明检测时应尽量加大称样量以减少误差;③以分离阶段和提纯阶段金含量结果的平均值作为分离提纯实验的结果,与理论值的误差均控制在15‰以内,表明方法是可行的.
其他文献
月表取样钻头结构设计是月表取样钻进技术的关键技术之一.调研国外深空探测计划中的钻头类型和结构,分析对比其主要结构参数、切削刃材料和数量、钻进深度等,为月壤取样钻头设计提供技术参考;探讨月表特殊环境下的钻进方法,对"Apollo"和"Luna"计划在钻进方法、钻头结构参数、功率消耗和钻进速度等方面进行研究比较,得到可行的月表钻进工艺及主要钻进参数范围;分析月壤的力学特性,建立初步月壤可钻性模型,为取
随着琥珀在珠宝销售市场的占有率越来越高,对琥珀及其仿制品的检测需求也越来越强烈.目前,多数实验室无法完全准确地检测琥珀,虽然部分实验室的检测方法尚且可行,但存在效率较低、检测周期较长的问题,难以开展大批量检测的工作.本文旨在分析研究实验室条件下琥珀的不同检测方法,以期在日常检测层面提高琥珀及其仿制品的检测效率,更好的为行业发展服务.结果显示,红外光谱测试配合放大检查、紫外荧光和正交偏光等常规宝石学
本文选取了不同产地(包括湖北、陕西、安徽等)的绿松石样品对其中水和颜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利用热重-差热分析对绿松石样品热相变的过程进行了监测,将加热过程中样品失水的过程归纳分为4个阶段: (1)绿松石从室温加热至200℃,主要是吸附水的逸出,没有结构变化;(2) 200-300℃,结晶水失去,结构开始被破坏;(3) 300-500℃,羟基脱失,结构被完全破坏; (4) 680-990℃,新的失
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及其周边地区所产石英质玉石,因质地细腻,色彩丰富而被当地商人称为"霍山玉",可雕琢成各种饰品或者摆件,已成为当地的特色矿产资源.本文介绍了"霍山玉"产出的地质背景,测试了各项宝石学基本参数,运用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和X射线荧光能谱仪测试了"霍山玉"的光谱学数据及元素组成.研究结果表明"霍山玉"主要由石英组成,黄色和红色品种主要是由针铁矿等铁质矿物后期侵染而成,属于石英质玉石.
随着人们对于珠宝品质的追求的不断提高,市场上宝玉石的处理技术也日臻完美,传统检测方法已很难满足市场需求.因此,采用光谱光度法,结合计量(学)中的数据定值的要求,将数字化的表现方法引入宝玉石鉴定评价领域,是对以往传统鉴定手段的有效补充.本文以蓝色调的蓝宝石为例,根据不同致色元素引发的各种能级跃迁情况,采用光谱光度法,不仅对样品的吸收光谱进行杂质元素峰位的判定,更进一步对其各个吸收峰上吸收程度的不同进
目前,随着琥珀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珠宝市场上能见到不同种类的处理琥珀,其中较具迷惑性的当属贴皮琥珀,这种处理方法主要用于掩盖充填部分或原有孔洞及裂隙.由于粘合在琥珀上的假皮,其材料成分仍为琥珀,且位置隐蔽不易发现,给实验室鉴定带来挑战.为准确鉴定这类处理琥珀,结合国检中心(NGTC)实验室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主要从放大检查、紫外荧光和红外光谱这三方面对贴皮琥珀的鉴定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和阐述.结果显示
对昌化田黄和田黄进行了红外光谱(IR)、X射线粉晶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激光剥蚀等离子质谱(LA-ICP-MS)测试,以获得两者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并对比研究它们之间的差别.研究表明,昌化田黄主要由地开石或者高岭石组成,而田黄主要由地开石、珍珠陶石或者伊利石组成.田黄和昌化田黄中均可含有少量硫磷铝锶矿.有的昌化田黄中存在微量明矾石,石皮中含有微量石英.昌化田黄中的地开石晶体颗粒为
近年来,一些黄色—红色隐晶质石英质玉石在国内玉石市场上异军突起并引起了广泛关注,在影响其价格的因素中颜色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关于该系列玉石颜色成因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颜色主要由赋存在石英颗粒间隙的铁氧化物产生,属于杂质矿物致色;颜色形成机制分为外源成因和内源成因两种,前者是通过外来含Fe溶液在玉石中浸润、扩散和沉淀产生,后者则是最初的SiO2胶体溶液或石英脉中含有的Fe在后期地球化学活
部分黄色石英质玉石颜色不稳定一直是该类玉石在市场中面临的一个较普遍现象.本文选取大别山地区黄色石英质玉石为研究对象,对样品分别进行常温常压环境中的沸水浸泡、人工汗液浸泡、超声波震荡、84消毒液浸泡、小苏打水浸泡、白醋浸泡、紫外线照射实验和特定温度的加热实验,对实验前后样品分别进行红外透射光谱测试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日常生活环境(常温常压)中,实验前后样品颜色几乎不发生或只发生轻微饱和度的改变,
低纯度金饰品表面的"生斑、生锈"是易理解的老问题,然而高纯度千足金饰品表面的"生斑点"话题今年引起了普遍关注.本文对国内千足金饰品的典型"生斑"样品进行了系统的"斑点"组成物质测试、微细结构特征观察及形成机理分析.结果表明, "斑点"是黄金表面生成的主要化学成分为Ag2S等的混合物薄膜,"斑点"中心常观察到污染物存在,薄膜的厚度多为数十至数百纳米,"斑点"的有无与千足金的纯度无关.为防止斑点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