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们对于灾害的历史研究得很不够,很多是"亡羊补牢",而且从中吸取的教训不够、方法不多、重视欠缺.1983年,笔者提出灾害学概念,只有一句话,即灾害学是研究因灾害造成的人口损耗及其对策.现在大多数定义包括人和物质.笔者认为,这些定义都没有问题,但人高于一切.只要这一个因素,问题处理起来要单纯得多了.经过初步搜集、整理,共计找到有史以来大灾资料14861条,并按照
【出 处】
: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会第十二届年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们对于灾害的历史研究得很不够,很多是"亡羊补牢",而且从中吸取的教训不够、方法不多、重视欠缺.1983年,笔者提出灾害学概念,只有一句话,即灾害学是研究因灾害造成的人口损耗及其对策.现在大多数定义包括人和物质.笔者认为,这些定义都没有问题,但人高于一切.只要这一个因素,问题处理起来要单纯得多了.经过初步搜集、整理,共计找到有史以来大灾资料14861条,并按照时间进程作图,过去没有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灾情连在一起,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灾情用年度总统计数据,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难以找到。用本方法就可以完成两个时期的资料对接。
其他文献
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翁丁古寨具有独特的人文景观资源,是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2011年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2012年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现正以南滚河国家公园景区建设为载体,按照4A级景区标准建设.笔者在研究其环境保护过程中,看到和发现村寨的一些问题,提出加强翁丁古寨保护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改善翁丁古寨村民居住条件;创新管理模
州县是清代最小的行政单元.作为州县的行政首脑和政治主体,州县官对所辖地区的任何事情皆应负责:"所谓地方利弊,民生疾苦,全赖州县为之区画."《清史稿》这样描述清代知县的职权:"知县掌一县治理,决讼断辟,劝农赈贫,讨猾除奸,兴养立教.凡贡士、读法、养老、祀神,靡所不综."自然灾害威胁着一方百姓的生命安全,也影响着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救荒赈济当然也成为州县官重要的职掌之一.在整个国家的救灾体系中,州县官
1931年入夏以后,长江流域连日下雨,并出现特大暴雨.随着江河猛涨,又带来区域性特大洪水,致使江湖堤防溃决多处,武汉三镇沦为泽国,遭遇到了几十年未遇的大水灾.据原国民党政府财政顾问阿瑟·恩·杨格评论:"1931年长江流域的大水,据全国水灾赈济会报告,不仅超过中国苦难历史中任何一次水灾,而且也是世界历史中创纪录的大灾……六万五千平方英里的土地淹没在水中,另有五千平方英里土地受灾较轻,受灾的地区比英国
抗战胜利后,分配运输救济物品、办理救济工作、协助难民还乡均要依赖交通才能实现.而抗战期间,中国各地交通损毁严重,残余的铁路和公路也因缺乏交通器材而使客运、货运阻滞,"是以恢复交通运输事业,实为中国战后之急务".因此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行总)对交通善后特别重视,集中力量在全国各地举办工赈筑路.抗战期间,湖南的各种损失高达71万亿,"这是全中国和全世界第一个重要的灾区".而且湖南的交通事业在战前是很发
古代农业虫害基本概况我国古代已经开始种植粟、稻、小麦、菽等多种农作物,农作物害虫种类繁多,主要包括蝗虫、螟、黏虫等多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十分重视农作物虫害的问题,将农作物虫害与水、旱、风雾雹霜、厉(通"疠",即灾疫)并称为国家"五害",并设立专门的官员负责治理虫害,可见虫害问题由来已久.在汉代以前,人们已经认识到虫害发生的条件,《礼记·月令》中有多处关于蝗、螟等虫害发生与气候异常的记载
光绪年间,清廷为整治地方亏空与积欠,革除官吏中饱,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在征缴钱粮、当税过程中推行以征信册为载体的信息公开制度,为中国赋税制度史上的创新性变革.学界对该问题已有一定研究,但尚少涉及钱粮征信册之制度设计、当税征信册之兴废、征信册制度之成本、制度设计缺失等问题,故专此再探讨.
1975年8月,受登陆台风影响,淮河上游降下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由于水库容纳不下,排泄不及,板桥、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及24座中小型水库垮坝.一时间洪水以铺天盖地之势而来,民众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此次灾难一时震惊中外,被称为世界上最大最惨烈的水库垮坝事件.灾情发生后,政府迅即投入救助工作.目前,有关此次水灾的记载多为地方志、纪实类作品及回忆性文章,未见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本文拟对此次水灾的重灾
我国历史上对蝗虫的关注最早可追溯到商代,1976年中国社科院考古队在河南殷墟妇好墓中发现了一件玉雕蝗虫,造型十分逼真,而这一时期有关蝗虫的文字记载也有学者进行了研究,范毓周认为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的字当为"蝗"字.可见,蝗虫早在商代就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了,同时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国,蝗虫害稼的历史也可见一斑.在我国蝗灾肆虐的两千多年的历史中,纵观整个封建时代,虽然随着人们对蝗灾认识的进步,
近年来,中国灾荒史研究得到长足的进步,新的专著和资料不断涌现.但是,有关中国救灾体系的理论研究却明显滞后,一些关键性概念仍处于模糊之中.其中,作为传统救灾重要内容的粮食仓储研究中有关义仓和社仓究竟何种关系的问题,目前学界尚无定论.特别是对义仓与社仓持相同或不同看法的都大有人在,且无定论.两仓关系背后实质是民间仓储的复杂多样性,值得学人重视.
在明朝历史上,15世纪后半叶历来被视为明朝由盛而衰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李洵先生讲过,"中国封建社会开始发生新的也是重大的变化大约在15世纪中叶以后.这个变化是伴随着明王朝的衰弱开始的."这一时期基本对应于明朝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两朝.明清以来的史料也多以成弘时代作为具有转折性质的坐标点以追忆.而正是从成弘时代开始,明朝进入了自然灾害频发期.这一时期关中地区的旱荒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