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自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发生碰撞后,晚渐新世至中新世时期位于青藏高原南部的拉萨地块爆发了一次岩浆活动,并广泛发育了一系列超钾质岩.目前超钾质岩来源于富集岩石圈地幔的观点已被广泛接受,但对富集岩石圈地幔源区的形成机制尚存在不同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差别主要集中在富集岩石圈地幔是由洋壳物质或是陆壳物质与岩石圈地幔发生交代形成.Mg、Ca同位素在地幔、洋壳物质及陆壳物质这三种储库中均能表现出不同特征,且两种同位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40;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出 处】
: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发生碰撞后,晚渐新世至中新世时期位于青藏高原南部的拉萨地块爆发了一次岩浆活动,并广泛发育了一系列超钾质岩.目前超钾质岩来源于富集岩石圈地幔的观点已被广泛接受,但对富集岩石圈地幔源区的形成机制尚存在不同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差别主要集中在富集岩石圈地幔是由洋壳物质或是陆壳物质与岩石圈地幔发生交代形成.Mg、Ca同位素在地幔、洋壳物质及陆壳物质这三种储库中均能表现出不同特征,且两种同位素体系之间存在耦合关系;选用Mg、Ca同位素来对超钾质岩源区进行示踪讨论.结论判断超钾质岩源区可能有海相碳酸盐岩的加入。以拉萨地块内采集的橄榄岩、砂岩及海相碳酸盐岩Ca同位素组成分别代表岩石圈地幔、陆壳物质及洋壳物质端元组分模拟超钾质岩源区组成,结果表明,只有海相碳酸盐岩加入岩石圈地幔的条件下才能合理解释超钾质岩偏低的Ca同位素组成。超钾质岩Mg-Ca同位素联合示踪的结果表明,超钾质岩源区是由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的洋壳物质交代岩石圈地幔形成的富集地幔源区。
其他文献
铊中毒是已知人体中毒反应中最复杂、最严重的一种,影响范围涉及一系列的器官组织."铊"是一种高效偶发的环境毒物,曾出现于数起投毒与自杀事件中.进入表生环境的铊,多数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最主要的铊排放源包括燃煤工厂、采矿与冶炼流程、硫酸产品、半导体制作以及农业中磷肥的使用。在自然水体生活的生物体中Tl的含量水平较低。如海水鱼类和海豹等动物体内Tl的含量<0.001~0.039μg/g。而Tl污染水体中
铊(Tl)是一种稀有、分散重金属,近年来,由于含Tl资源的开发及利用过程中向环境排放大量的Tl,造成了严重的区域性Tl污染,在富铊矿区的受污染土壤中Tl的含量非常高(1.5-124mg/kg).笔者选用鸡粪、稻草秸秆,研究从中提取的水溶性有机质(DOM)对广东云浮铊矿区背景土壤Tl(Ⅰ)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目的在于探讨鸡粪、秸秆等施用对广东云浮铊矿区背景土壤的适用性及其环境效应,并为土壤Tl污染的
铊(Tl)作为一种亲硫元素,常以类质同像的形式存在于硫化物(如FeS、ZnS、PbS)矿物以及硅酸盐矿物中.铊污染通常很少与铀矿冶联系在一起.然而,最近爆出广东某铀矿区废水中铊含量超标并被责令限期治理,使得铊污染概念的外延得到了进一步扩展.为追踪铀矿区铊污染内因,本研究开展了该铀矿区尾矿的半动态淋滤,以掌握尾矿中铊释放的内在机制与通量.采用去离子水模拟天然降水进行不同粒径铀尾矿的浸滤实验,测定滤液
横贯非洲大陆的达马拉造山带,属于泛非造山带的一部分,为晚前寒武纪(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650~460Ma)的造山带,是Kalahari和Congo克拉通碰撞的产物.其在纳米比亚可划分为正北方向的海岸线分支和北东向的陆内分支,其中陆内分支又可细分为北部地体、北带、北部中央带、南部中央带、Okahandja线性构造带、南带、南部边缘带和南部地体.纳米比亚所有白岗岩铀矿化点全部发育于中央带,欢乐谷地区
表生环境中的铊污染主要来源于含铊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据调查,广东省云浮硫铁矿和韶关凡口铅锌矿,都发现了铊的超常富集.但同时由于铊在这些矿床中高度分散,在资源利用中往往忽视了铊的环境污染问题,导致大量的铊随着资源的单一开发而进入地表环境中.笔者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较系统地分析了含铊黄铁矿矿区松树中Tl、Pb、Zn、Cd等重金属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松树底土中Tl、Cd、Cr、Pb和Ni重金属含量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属华北地台山西台背斜太行隆起带东侧的阜平隆起区,麻棚岩体位于矿区西北部,出露面积64.5km2。本文在麻棚岩体采集了8件样品进行了岩石化学分析,经对其分析数据、特征值等的研究,发现麻棚岩体具有以下特征。1)贫硅、富碱。岩体SiO2的平均值64.44%,与中国酸性岩及世界花岗岩比较相对较低。而Al2O3含量则高于王安镇岩体,略高于中国酸性岩和世界花岗岩平均值。麻棚岩体的(K2O+N
广西375铀矿床位于十万大山盆地东南侧.十万大山盆地为一中新代继承性内迭式断陷盆地.对矿区ZK9901见矿孔和外围花岗岩取样,共计样品7件,通过对几类地质体微量元素含量变化表现出相同的趋势,推测具有相同的物质来源和沉积环境。对所取样品稀土元素含量做配分模式图,图上显示几类地质体具有相近的配分模式,曲线呈平滑右倾型。Eu呈现弱负异常,Ce无异常。在砂岩层中,随着矿化程度加强,δEu值从0.69降低至
甘肃省大桥金矿位于西秦岭南侧的西和县境内,是近年来由甘肃省地质调查院通过化探异常发现的一种新型的大型金矿.该金矿矿体主要赋存在硅质角砾岩中,其成矿特征较为特殊,目前在该地区尚未发现具有共同特征的金矿床.本文主要从硅质岩的岩石学特征,常量、微量及稀土元素等地球化学特征,对该研究区内含矿硅质岩的成因及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并对硅质岩在金矿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大桥金矿含矿硅质岩具有沉积作用所
卡林型金矿又称细微浸染型金矿(micro-disseminate type gold deposit).本文使用不同密度的数据制作多种尺度地球化学异常图,通过不同的数据密度了解不同尺度的地球化学模式,研究中国黔西南地区这些地球化学特征与有关的矿床、矿集区和成矿省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地球化学模式应选择相应的地图比例尺,这取决于数据的密度和图尺度相匹配,不同比例尺的地球化学模式取决于不同密度的地球化
博格达造山带作为天山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准噶尔和吐鲁番—哈密地块之间,是天山—准噶尔洋俯冲消减后洋盆及其弧间、弧后盆地陆缘增生带与中朝—塔里木古陆再次拼合的结果,在转入陆内构造演化阶段,发育有大量的辉绿岩脉.哈密地区七角井—巴里坤一带广泛发育的辉绿岩脉主要呈岩墙状、细小岩株、岩脉侵位于下石炭统七角井组的火山岩和砂岩之中。通过锆石U-Pb测年得辉绿岩脉的206Pb/238U表面年龄为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