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稻-再生稻高产栽培与调控机制研究

来源 :2008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3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OryzasativaL.)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提高水稻产量一向被人们所重视。栽培再生稻因具有生育期短、省种、省工、节水、充分利用光温资源、生产成本低和效益高等优点,已成为南方稻区种植一季热量有余、种植双季热量不足地区提高复种指数和增加稻田全年生产力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介绍了早稻—再生稻高产栽培与调控机制的研究结果。
其他文献
对抗生素溶杆菌菌株13-1产生的代谢产物粗提物的抑菌活性进行了测定.生测结果表明,离体条件下,抗生素溶杆菌菌株13-1的提取物对辣椒枯萎病菌、烟草赤星病菌、小麦根腐病菌、玉米弯孢叶斑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玉米大斑病菌、瓜果腐霉菌、合谷镰刀菌、棉花红腐病菌和烟草黑胫病菌的菌丝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够完全抑制菌丝生长的浓度分别为2、2、0.5、2、2、2、4、2、2和2mg/mL,EC50则分别为0.
分析了稻粒黑粉病的主要原因是品种不抗病,稻田的地理环境,施肥的方式、土壤类型及适宜的气象条件也是发病的重要原因.病菌的厚垣孢子主要以土壤、种子和禽畜粪肥中越冬,尤以土壤表面为主.厚垣孢子萌发产生的担孢子传至花器、子房和幼嫩的谷粒上萌发侵入引起发病.采用加强检疫、清除越冬菌源、种植抗病品种,按N、P、K、Zn的比例合理施肥,播前搞好种子处理,在防治的关键时段用:①在水稻盛花期和扬花后三天各防治一次,
应用CASTOR马铃薯晚疫病预测软件,配套采用Hobo H8 RH/T 自动气象测量仪,Boxcar4.0控制软件,建立了马铃薯晚疫病预警系统.系统可以多点直接预警田间的病害,或远程方式为马铃薯产地提供病害预警服务和指导施药.筛选出Ullrich预测模型较适合云南大春马铃薯各种生态产区,能够较准确地预测预报病害发生,指导病害防治.
通过对日本北海道带广市的肉、奶牛生产、加工的考察,介绍日本的肉、奶牛养殖、加工及补贴政策,引起各方对此重视。
近年来,牛肉价格一直稳中有升,增幅高达71.4%。然而,农民养牛的积极性却并没有多大提高,浠水县耕牛存栏量一直在6.5万头左右徘徊,“牛市”出现了一种奇怪现象:肉价虽好,牛源难求。养牛业发展有哪些制约因素,农区肉牛养殖又该如何发展?现根据调研情况,作以下分析。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日趋明朗,世界粮食危机日益突出,作物生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及应对措施已经成为作物科学的研究前沿之一。本文收集了我国东北区域(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101个气象站点的光、热、水等气象资料和春玉米的生长发育期及产量资料,使用统计分析方法和GIS差值分析技术,重点分析了我国东北1960-2007年的太阳辐射、温度等农业气候资源的时空演变特征,以及各地区的春玉米生产
全球变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从现在开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的“最可能升高幅度”是1.8~4.0℃。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世界性粮食安全危机日益严重,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及生理生态机制己成为作物科学的研究重点。本文介绍了于2006-2008年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场进行的试验。
全球变暖已成不争事实,且存在明显的昼夜增温不对称性,夜间增温幅度显著高于白天。为此,本试验在我国水稻主产区进行田间夜间增温,研究水稻生产力及其生理生态对夜间增温的响应特征。本文研究了水稻生产力及生理生态机制对夜间增温的区域响应特征,为适应全球变暖下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及采取应对策略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由于人类对地球系统干扰的日益加剧,大气CO2浓度已经从1906年的约240ppm上升到2005年的约380ppm,年增长速度达1.4ppm。本研究借助国际上唯一的稻麦复种FACE(Free Air CO2 Enrichment)试验系统,自2006年开始对FACE条件下稻田水体和土壤的主要环境指标进行了系统监测。
日益增多的科学证据表明,人类干扰加速了地球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改变了陆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是导致全球变化尤其是大气CO2浓度及气温升高的主要驱动因子。本文在详细描述全球及我国大气CO2浓度及气温变化时空特征及趋势的基础上,依据作者2005年以来在国内进行的FACE(Free Air CO2 Enrichment)和FATI(Free Air Temperature Increased)的田间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