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与守望:文化视域中的陇右石刻

来源 :2013中国历代碑刻及碑刻文献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jie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陇右石刻,资料丰富,数量繁多,是陇右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陇右石刻上记载的大大小小的事件业已涉及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领域的内容.它既是陇右大舞台上各民族迁徙和融合的见证,又是丝绸之路上的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的有力证据.陇右石刻既反映了陇右人的生活情感,又体现出了他们在陇右这片热土上的生存智慧.同时,陇右石刻也为陇右艺术宝库增添了色彩,是不可忽视的历史文献,也是中华文化中一笔无与伦比的精神财富.
其他文献
20世纪20至40年代,李大钊、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侯外庐等大批为创造出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而进行艰辛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他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实践运动主要通过几种路径:其一,将唯物史观理论与中国历史研究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史学实践化;其二,在吸收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本土化;其三,采取中国民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和通俗化语言,
改革开放以后,西方的史学理论、史学著作被译介进来,使与国外隔绝多年的中国史学界顿感新鲜,也使长期以来以单一理论模式进行历史研究的沉闷状态出现了生机。西方史学理论的引图,对促进中国史学理论的发展是有益的,但不容讳言,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本文介绍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史学理论学科的建设,阐述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史学理论成就,浅谈了新时期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研究历史的基本经验。
日本上世纪10至20年代出现过疑古主义史学思潮,与“民本主义”思潮遥相呼应,怀疑古史,反对崇古,在“东洋学”领域中,提出引起争议的“尧舜禹抹杀论”,在日本史领域中提出“神代史抹杀论”动摇日本皇道史观的思想历史基础,激起轩然大波,而这一思潮的领军人物则为白鸟库吉与津田左右吉。本文试析这个思潮的由来去向,分析“尧舜禹抹杀论”产生的历史原因及与“神代史抹杀论”的内在联系,且论后者在日本史学史与思想史上的
2004年10月,正当日本北部发生地震、南部发生强风灾时期,作者在日本南部四国地区高知县的高知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和访问。考察日本的中国史学教育与研究。本文介绍了重视汉籍文献,培植了史学研究的基础、从文献研究契入中国古代史研究以及历史学专业向现代化教育渗透与结合等日本南部中国古代史的研究方法。
探讨中国史学走向世界的问题,就首先要思考中国史学的优势是什么?也就是说当代中国史学以什么来走向世界,以什么成果来与国际史坛的学者们对话。近20年来,中国史学研究的硕果累累,令人瞩目。本文介绍了马克思对历史学的巨大作用,是推动历史学成为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那些最流行的思潮不一定就代表着马克思成熟的思想以及今天,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是多元的等霍布斯鲍姆给我们的启示。
顺治十七年(1660年),自汉代以来就在直隶曲阳县举行的祭祀北岳礼改在山西省浑源州举行。这次移祀事件有复杂的历史背景,首先五代之际北岳祭祀地点确实存在变化,其次至少金元之际就已经出现了浑源北岳说,在明代,浑源北岳说无论是在以方志为代表的文本上,还是在实际的祭祀活动中都得到了延续和发展,这些构成了弘治六年(1493年)马文升提出北岳移祀一事的历史背景。
本文提出了网络史料的概念,网络史料,是以互联网作为载体而存在的历史史料。文章初步探讨了网络史料的形成过程,分析了网络史料的主要特征。
效忠派的史学研究经历了一个非常曲折的路程。在美国革命时期以及19世纪的历史著述中,效忠派被描绘为殖民地自由的最卑鄙的敌人和背叛者,失去了在历史上应有的位置。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史学完成专业化。效忠派研究随着这一进程逐渐开展起来。从一开始效忠派研究就出现了整体研究和区域、专题研究齐头并进的现象,为后来效忠派研究的高潮奠定了基础。随着美国独立200周年的临近,效忠派研究达到了鼎盛时期,无论是在整
“体系,过程,结构和互动单位”是国际关系学体系理论的基本概念,可以借用这些基本的概念来分析世界史体系。世界史研究侧重对世界历史发展过程的考查,但是如何把这一个历史过程称为一个体系,就需要借助国际关系学成熟的体系理论知识。现有国际关系学体系理论的相关概念和层次分析法有助于描述和分析世界史是如何出现和如何演化的,为世界史体系的建构提供有效的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开放的态度对其一种新的理解。
通过与传世文献《大正藏》、《中华大藏经》、敦煌文献比勘,与传世佛典目录书的比对、考证,认为《房山石经》之《佛说斋经》译者误作沮渠京声,为《石经》刻经时书写者或抄经人致误,《石经》编目者一仍其旧造成;《八戒斋法》译者误作沮渠京声,为《石经》编目者未审经文造成;疑伪经《佛说延年益寿经》误作安世高译,因同石另一经《佛说坚意经》译者为安世高,编目者未加考订致误;《普达王经》译者误作法炬,因同石另一经《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