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不同的穴位对视网膜电图和视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来源 :中国针灸学会2009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oduo19851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针刺不同的穴位对视网膜电图(ERG)和视觉诱发电位(VEP)的影响,探讨经穴功能的相对特异性。 方法:以直径为1厘米装有导电膏的圆盘形表面电极放置于眼眶下缘皮肤表面(ERG),或放置于正中线右旁开5cm耳上5cm的枕部皮肤表面(VEP),用胶布固定。参考电极放置在同侧耳垂。视觉刺激的闪光频率1次/秒,光源与眼距离50厘米。记录过程中受试者仰卧观察床上,室内保持恒定的弱光背景,非测试眼球以眼罩遮光。首先观察针刺光明穴的效应。受试者静卧,给予20次闪光刺激,同时用叠加仪将20次ERG、VEP反应进行平均加算,获得一次叠加结果。按同法记录3-5次反应作为针前基础值。然后刺激穴位,待出现针感时连接电子刺激器,给予电脉冲刺激,频率0.5赫兹,波宽0.2毫秒,强度以产生明显的局部针感为度,电针5-10分针,记录3-5次ERG、VEP作为针时值。出针后10分钟再记录3-5次作为针后值。针刺内关、足三里的效应在其他实验日进行,二者之间至少相隔3天以上,以避免相互影响。 结果:电针刺激光明穴对ERG b波振幅、VEP P100振幅的影响较大,变化是双向的:而电针刺激内关穴和足三里穴对ERG b渡的振幅和VEP P1OO振幅的影响比较小;电针刺激光明穴对ERG b波振幅、VEP P100振幅的影响与电针刺激足三里、内关对ERG b波振幅、VEP P100振幅的影响,差异十分显著。胆经循行经过眼眶附近,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取穴原则,针刺胆经光明穴的针效也最为显著。 结论:针刺不同经脉的穴位对视网膜电图(ERG)和视觉诱发电位(VEP)的影响不同,可见穴位具有相对的特异性。
其他文献
面神经炎是茎乳突孔面神经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可有受冷风侵袭的病史,可能为病毒感染或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痉挛,导致面神经水肿受压,血循环障碍而致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20-40岁为多见,男略多于女。患者面部肌肉瘫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嘴角歪向健侧,不能蹙眉,闭眼,提唇,露齿,鼓腮等。此病若诊断正确,治疗及时,预后大多良好。本研究采用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满意。
目的:观察电针不同组穴配伍对围绝经期模型大鼠生殖内分泌免疫网络功能相关指标的影响以及不同组穴的差异性。方法:确认符合本实验要求的大鼠50只,分为青年对照组、围绝经期对照组、电针非经穴点组、电针“关元”、“三阴交”组(电针1组),电针“关元”、“三阴交”,“百会”、“风府”组(电针2组),电针刺激结束后,检测各组血清中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β-内啡肽(β-EP)
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疗法是针灸传统的治疗方法,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对此疗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本文就以往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结果进行了整理总结。在今后还将开展更多、更深入的研究,以期能更好的指导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针药结合治疗甲亢性突眼症的临床效应,为甲亢性突眼症的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选择。方法:将52例患者(计104只眼)随机分为针药组(27例,54只眼)和西药组(25例,50只眼),针药组采用针刺结合甲巯咪唑10mg/天和优甲乐25ug/天,西药组仅予甲巯咪唑10mg/天和优甲乐25ug/天。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突眼度的改善,观察针刺加西药治疗甲亢性突眼症的临床效应。结果:针药组总有效率为96.3%
目的:观察指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胃动力的影响。方法:将120例F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与对照2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指针治疗,对照1组采用针刺治疗,对照2组口服奥美拉唑;观察3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胃电图、B超胃排空及血浆胃动素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1组较对照2组治疗后症状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及对照1组胃电频率与治疗前比较
根据阿是法检出的痛性阿是穴并非经脉体系中的腧穴,应称阿是刺灸点,其实质应是经筋体系申的结筋病灶点;从经筋理论分析阿是刺灸点,其各有其固定的解剖定位,因定位确切固定就可以给予分别命名;阿是穴遵循经筋的点、线、面、体规律分布,掌握这些规律,可以指导整体辨证选取刺灸点;阿是穴在病程中后期,因其特殊的病理转归,治疗原则是解结法;解结针具是《灵枢》提出的长针(包括保持长针基本特征的改良针具);解结法是《灵柩
中医药标准化正在逐步开展,而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针灸标准化也正按照自己的步伐稳步前进着。本文以针灸标准化过程中的一个方面-古代文献为切入点,讨论了这一重要的部分在标准化过程中的从文献检索到结果分析等一系列应用过程、分析体会,以及对于所产生的困惑所进行的初步探讨和探索。以期对古代文献在标准化中所产生的作用有一个相对客观的认识。
背景:失眠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针灸用于临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近几年来,大量文献报道针刺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但文献报道许多都是回顾性的,其试验结果存在主观偏差的可能性。目的:系统评价针刺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系统检索1997年-2008年10月发表的中、英文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随机对照试验;纳入标准:针刺治疗与用于治疗失眠的药物或各类非针刺治疗的理疗方式对照。以针刺治疗为基础加其他治疗
目的:观察火针和温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共收入患者60例,其中脱落6例,实际完成54例。火针组27例,温针组27例。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分别进行活动疼痛(VAS记分)、15米行走时间、临床症状及体征积分3项指标的观察。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经卡方检验和t检验均具有可比性(P>0.05)。1.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活动疼痛(VAS)、15米行走时间、临床症状及体征积分均
目的:观察隔药饼灸对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症状及血脂水平的临床观察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用单复数法将40例患者分为隔药饼灸治疗组和隔姜灸对照组。结果:隔药饼灸对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的症状有改善作用,特别是在改善潮热汗出、失眠、情绪波动、眩晕、头痛上隔药饼灸比隔姜灸疗效要好(P<0.05)。隔药饼灸对于改善TC(P<0.01)、TG、LDL-c,Apo-B(P<0.05)有明显疗效,有改善血脂的作用;但对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