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抑郁型人格,希波克拉底创立"体液说",其中黑胆汁偏胜者具有抑郁的特质;无论是中世纪文化、文艺复兴时期的著作和中医典籍中都有许多有关抑郁型人格的记述。在DSM诊断中也提及了抑郁型人格障碍。而在临床实践中,心理动力学更倾向于从心理结构、内心体验来把握抑郁型人格。当代心理动力治疗师Mc Williams(1994)认为应从心理动力机制和心理发展水平两个维度来分析抑郁型人格,她总结前人的理论和观点,提出抑郁心理动力机制至少需要考察四方面的内容:1气质、驱力和情感2防御和适应机制3客体关系4自体体验。从人格发展的维度看,发展水平连续谱包括1健康/神经症水平2边缘性水平3精神病性水平。应注意,发展水平的概念与精神病诊断中的症状学分类不同,此处反映的是心理结构的发展状态。有关气质、驱力和情感,许多家庭史和双生子研究都支持抑郁人格具有遗传性;Freud(1917)系统地对比了哀伤和抑郁的异同,他指出,抑郁否认丧失,自我始终认同于丧失的客体(自恋型认同),客体的丧失让人知觉到的是自我中一部分内容的崩塌或枯竭。Blatt(1976)提出抑郁有两种类型,即内摄型抑郁和依靠型抑郁,内摄型的抑郁者遭遇心理冲突时常有负罪感,而依靠型的抑郁者则常感到羞愧和悲伤。有关防御和适应机制,抑郁者常使用内摄、转向自身和基于道德的理想化防御机制。Klein论详细阐述了个体发展到抑郁心位,客体关系中客体坏的方面则会被婴儿内摄为自我的一部分;Fairbairn(1952)认为,抑郁人格是儿童与父母建立联系的方式,通过内摄客体坏的部分儿童感觉到一定的可控性。有关关系模式,Mahler认为在分离个体化的和解阶段,如果母亲的接纳和’情绪理解‘显著匮乏,将促使孩子形成"抑郁的倾向"。有关自体体验,内摄型抑郁者笃信自己的本性是坏的,担心自己内部存在的毁灭性会爆发。依靠型抑郁者感到自身的不完整,虽有渴求但注定会得不到满足。根据上述特点,Mc Williams总结了心理动力治疗对抑郁型人格类型来访者工作的一些知道方针,其中包括1强调咨询师的接纳、尊重、共情、和努力理解的基本态度2识别并揭示出病人的无意识抑郁性主题3对移情进行工作和修通4如果条件允许,避免过早中止对抑郁型人格来访者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