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就整体而言,北村作为一个坊,虽有鲜明的伊斯兰特色,但还是表现出文化复合性。美国人类学家杜磊分析了中国政府对回族的识别。并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回族是中国政府通过民族识别发明创造出来的。这彰显的是威权中国,突出的是中国国家权力,回族几乎是任凭国家构建的客体。受人类学中国边疆研究的族群理论的影响,美国的中亚史研究专家李普曼提出,回族是现代民族国家权力话语下的分类体系,不能解释穆斯林在中国长达1300多年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整体而言,北村作为一个坊,虽有鲜明的伊斯兰特色,但还是表现出文化复合性。美国人类学家杜磊分析了中国政府对回族的识别。并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回族是中国政府通过民族识别发明创造出来的。这彰显的是威权中国,突出的是中国国家权力,回族几乎是任凭国家构建的客体。受人类学中国边疆研究的族群理论的影响,美国的中亚史研究专家李普曼提出,回族是现代民族国家权力话语下的分类体系,不能解释穆斯林在中国长达1300多年的经历。他从族群政治与宗教信仰的角度对穆斯林史进行探讨。李普曼提到了西北边疆与中亚西亚以及中国非穆斯林社会的联系,认为西北是徘徊在“中国”与“伊斯兰”之间的文化和地理地带,穆斯林的行为行动不仅与西北的文化以及政治、经济生态相关,而且还表现为个体之间的利益纠葛及其互动关系。能看到,杜磊与李普曼的研究,分别强调了现代和历史的两个面向。就他们的作品来看,现代与历史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断裂。然而,从帝国转变为民族国家,至少在文化方面,还是有联系的。这些传统或文化也不一定是依照民族国家中主流群体的预设而展开的,而是存在着区域性穆斯林群体的文化秩序等的“沿袭”。但这种“沿袭”并非是出于文化的自主性和自我生成性,强调穆斯林文化与非穆斯林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对立其实是忽略了文化间的相互依存性。在融合与超社会的层面上,文化间自我与他者的结构化是动态的。这表现在人观方面也是能看到一些流动的面向。即使是对于自我的认知,也是在文化复合性的层面上实现的。
其他文献
身着传统服饰的纳西妇女在丽江是特殊的一道人文风景,她们热情质朴、独立自主,以特有的勤劳和隐忍的性格支撑家庭、推动社会。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她们身上所特有的主体意识清晰可见。由于身处几种文化的交汇,现代纳西女性容易接受不同的外来文化,思维活跃、性格开朗。很多接受了现代教育的纳西女也走向社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参与到各种社会活动中。
文章通过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莎车县加满清真寺的空间布局,外观形式,细部装饰,历史文化背景等的探究,分析叶尔羌汗国时期维吾尔族先民文化的发展状况及对自身文化自信,对他文化包容的观念,其体现在建筑艺术中的多种文化元素,使人们更加充分地了解维吾尔族文化中所具有的以伊斯兰教为主旨、多元文化并存的史实.
从兰州、固原、阆中等地的田野调查情况来看,清真饮食可以从仪式和禁忌这两个不同的角度获得阐释.一方面,清真饮食是一个带有仪式的过程.在家庭生活等日常情境中,清真饮食从食材准备到厨房烹饪甚至餐桌食用,都有如念“太斯米”之类的仪式展演.而以宰牲节等节日和尔麦里等活动为依托呈现的清真饮食,更是强调了其仪式特性.从仪式角度理解的清真饮食,不仅涉及食物本身的“哈俩里”,还涉及参与仪式的人:对“谁来掌勺”这类的
多民族国家和谐民族关系的维系是国家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的重要基础.和谐民族关系固然和执政党及政府的政治智慧和治理能力有关,民间社会文化交流机制对促生和谐民族关系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是一个典型的苗瑶侗壮汉等多民族交错杂居的县域,在这样的社会中生长出了一套民间社会文化交流机制:地方习惯法保障各民族平等政治参与权,建立了民族间的信任与互助;打同年的村际联谊活动,及时化解村寨间纠纷;大
根据萨玛仪式自身表演的过程,维吾尔族苏非派萨玛仪式是以准备、开始、旋转、高潮和结束等五个时间阶段所构成的整体。这五个时序阶段可以代表维吾尔族表苏非派萨玛仪式的五个时间结构。从这五个时间结构中,能够看到维吾尔族苏非派萨玛仪式的全部过和整体展演内容。萨玛仪式从开始到结束,从入神到出神,又回到人间等都是在萨玛仪式的五个时间结构中发生。每一个阶段都能代表苏非派神秘主义思想所包含的某种象征和符号内涵。苏非派
几十年来,我国民族心理学研究在本土化建设的道路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涵盖了元科学问题研究、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民族交往与民族关系、宗教信仰与民族语言文化、社会稳定与民族发展以及文献分析与评述等方面的内容;但在整理研究成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及开展历时性的比较研究等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完善.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明了民族心理学本土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民族心理学.为
在19世纪至20世纪之交界,建立一个以“民族想象”为地缘纽带的政治共同体,是东方人特别是中日政治人士和知识分子共同关注的焦点.这一“民族”共同体的想象模式及国体雏形,往往是通过滋生于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知识传播和大量推广以及自我话语构建来完成的.可以说,东方国家的学术话语之构建源自于一个相同的时代背景:国际化或全球化的新秩序与位置(=地位及影响力)定位之现实需要.
本文以发表于20世纪30年代的讨论“民族学”的社会科学文章为研究的范围,试图将视野拉回到当时学术讨论现场,分别从民族学名称之确立、民族学研究对象之认识、民族学方法之重视、民族学独特性之强调等几个部分论述当时学者对于“民族学”的真实认知.思古乃是为了今日的方向之明确,在文章的最后,提出了几点思考,希望民族学能吸纳文化人类学的已有成果与学术背景,扩大其研究对象,珍惜民族学方法的优点并继续将这种方法优势
贵州水族以“有名有姓的鬼多如牛毛”而闻名.本文通过在贵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历时15个月的田野调查发现,水家人通过鬼师与圣人公六夺、和祖先、和各种抽象的鬼打交道.鬼师主持的这些“念鬼”仪式是水族人民禳解灾祸、追求幸福的文化形式.鬼师根据水书而采取的敬供、酬鬼、驱鬼、挡鬼和请鬼这五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充分表达了水家人对鬼神世界的认知和因应之道.通过“念鬼”仪式中所用物品和鬼师在仪式中吟诵的长篇唱词的
文章从如何进入田野、田野中的文化冲击、建立和谐关系以及理解文化等三个方面回顾了一个西北少数民族毒品受灾地区的田野调查,最后结合本研究反思了民族学人类学田野作业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