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日名青铜器所见殷遗民之分布动因--兼析“周人不用日名说”

来源 :第七届全国高校学生考古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hs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名是否可以作为区分西周殷遗民与姬周贵族青铜器的标准,是学界长期以来的热点议题.“周人不用日名说”具备一定的指示作用与实用价值,但由于出土材料零散,难以对西周时期日名青铜器进行宏观上的整体把握.本文整理归纳目前所有具备地理信息的西周日名青铜器后认为,“离散-分封”殷商大族的周人政策才是导致殷式青铜器衰落的主要原因.
其他文献
郑州地区发现的裴李岗-仰韶时期遗址较多,本文选取郑州地区裴李岗-仰韶时期几个发掘资料相对完整的遗址,通过分析其不同种类生产工具数量所占比重,结合动物遗存、植物遗存资料,进而探讨其经济形态结构和生业经济发展方式,认为郑州地区裴李岗-仰韶时期生业经济是波动发展的:裴李岗时期以狩猎采集经济为主、农业经济为辅,农业占比重较大;仰韶早期也是以狩猎采集经济为主、农业经济为辅,但是农业经济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仰韶
半拉山墓地祭坛中部建筑址是迄今为止首次在红山文化墓地中发现的木构建筑遗迹,被疑为放置人像、举行祭祀仪式的场所.其M12出土的一套石钺组件,是首次在红山文化墓葬中发现的一套完整带柄端饰石钺,被认作是仪仗礼器.结合先秦至秦汉之际由庙祭到墓祭所引起的陵寝制度演变,分析半拉山墓地和牛河梁遗址个别地点有关祭祀遗迹的性质和功能,说明以半拉山墓地和牛河梁遗址为代表的红山文化晚期墓地可能是中国古代陵寝制度的源头.
好川墓地是位于浙西南遂昌县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墓地.本文通过类型学分析,将好川墓地分为五期,并通过比对周邻考古资料,指出墓地年代约当良渚文化中期至广富林文化时期,距今约4500至4000年.
结合西周邢国墓地的考古发掘资料、传世金文文献以及史料中对“天子驾六”的记载来看,邢国墓地陪葬车马坑中一车六马的现象并非僭越行为,而“天子驾六”也存在于西周时期.笔者认为西周时期的周天子不仅把“天子驾六”作为反映自己帝位的象征,还将其作为对诸侯等贵族的封赏并以此拉拢诸侯和贵族以维护周王朝的政权和广大疆域的安全.结合“麥尊”铭文上的记载来看,邢国墓地陪葬车马坑中出现“一车六马”现象很可能是周天子对邢侯
根据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的地层关系和遗迹现象,可以将该冢的形成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早段为7座高规格的土阶墓葬,即M21~M26;中段为“冢体”的修建;晚段为18座墓葬,即M1~M11,M13~M17,M19~M20.一号冢的建筑布局呈现出2个重要特征:一号冢早段的墓葬与冢体为两个不同阶段的建筑,他们的修建年代存在不可忽视的时间差;一号冢早、晚段都采用在原有大型墓葬的基础上向南侧增建墓葬的布局.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商代遗址中出土的早期玉器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进一步的辨析,通过关注其出土背景和可能的使用方式,进而对商代早、晚期出土早期玉器的差异及其原因进行探讨.
通过对尹家城、郝家庄遗址的分组研究建立的年代标尺表明岳石文化可分为四期,各期之间的陶器器形、陶系、纹饰具有明确的演变关系.岳石文化的相对年代上限不早于下七垣文化一期,下限不晚于中商文化一期,万北遗址可能晚至中商文化三期.
郭家道子遗址位于鄂西北地区,属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项目.经过2006、2007、2010年三度发掘,积累了一大批新石器时代(最早可至后冈一期文化)至唐代的遗存.遗址出土了较为丰富的东周遗存(另有少量西周遗存),其中包括灰坑38个、灰沟7条等.年代上有一定的跨度和连续性,单位组合关系较好,分期研究是研究遗址聚落形态的基础,是建立鄂西北地区东周时期分期的重要材料,也对研究楚文化的发展进程有着重要的
城子崖遗址发现至今八十九年,较多的学者撰文探讨遗址内涵,对《城子崖》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在分析城子崖遗址发掘原因的基础上,对《城子崖》所见田野考古方法述评,并着重探讨《城子崖》体例的形成与影响.从而发现,促使城子崖遗址两次发掘的原因并不一致;城子崖遗址的田野发掘不仅受到了西阴村、殷墟遗址发掘的影响,也是殷墟考古发掘水准提高的转折点;《城子崖》的体例,在参考了《貔子窝》等在内的中外考古报告基础上有所创
象鼻盉是早期国家起源阶段的重要礼器,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一种独特造型的陶器.通过对其出土情况和类型学研究、文化因素分析,可以发现中原地区和周边地区存在以象鼻盉为纽带的贡赐关系,凸显了当时二里头作为中心的强大影响力,是早期国家阶段多元一体格局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