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临床营养发展的启迪

来源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2009全国肠外肠内营养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3yoy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结合临床营养的早期实践和国内的起步简要介绍了近代临床营养的发展历程,然后分别就机体代谢的认识、肠外营养的发展和认识以及对肠内营养优越性的认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
其他文献
为了评价SEPTIC(sensing of phage-triggered ion cascade)技术在放线菌快速检测中的应用价值,应用纳米阱微芯片检测噬菌体感染放线菌时导致细胞内离子释放发生的微范围内的电位变化。将放线菌和噬菌体等体积混合,孵育后取混合液滴于探针上,采集数据,每2nm采集一个数据文件,共采集10min,计算机分析采集结果。结果显示当放线菌与放线菌噬菌体φHAU3混合反应时,在1
目的:定量研究HIV-1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固有抗病毒因子APOBEC3G/B/F(hA3G/B/F)mRNA水平,并分析它们与CD4计数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未接受和已接受抗病毒治疗HIV-1感染者(各21例)以及HIV-1阴性正常人(10例)外周静脉血标本,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TRIzol法抽提总RNA,然后反转录合成c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
目的:探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对艾滋病(AIDS)病人肝脏四项酶学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及磷酸转移酶(ALP)的影响。方法:选取深圳地区艾滋病门诊156例参加免费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对其跟踪随访,动态观察上述四个指标的变化。结果:156例艾滋病患者经HARRT治疗后出现ALT升高的占50.6%;出现AST升高的占47.4%;出
目的:探讨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在HIV/AIDS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乙肝表面抗原阴性的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中,合并隐匿性乙型肝炎组(11人)与单纯HIV感染组(21人)之间在开始高效抗反转录病毒后0.5,1,2,3,6,9,12……27个月中CD4变化及转氨酶升高的差异率。结果:合并隐匿性乙型肝炎组患者在HAART1年CD4平均增长178.9±22.1 e
目的:对我国现有抗艾滋病一线用药方案齐多夫定、拉米夫定、依非韦伦用于基线CD4≤200/μl以及200/μl-350/μl之间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通过回顾性收集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门诊接受抗HIV治疗的患者资料,运用STATA7.0版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临床病例109份,其中CD4基线值≤200/μl组共78例,200/μl-350/μl组共31例。两
目的: HIV-1 Vif蛋白可以拮抗细胞APOBEC3G的抗病毒作用,是HIV-1在非准许细胞中复制所必需。其重要功能区的改变会影响其功能。国外已有研究关于vif序列特征及其与疾病进展的关系。本文旨在探讨我国HIV感染者vif基因的变异特征。方法:收集上海地区17例、山西地区21例HIV-1感染者的血浆,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得到vif基因,对于扩增阳性的31例PCR产物进行vif区基因
目的:本课题是对80上海HIV/AIDS患者症状自评量表调查分析,找出了解其心理状况,为更好的向其提供心理辅导、心理护理等提供一个比较有价值的参考。方法:运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抽取HIV/AIDS患者80例,填写症状自评量表,并将结果进行t检验及方差的卡方检验。结果:精神病性、抑郁、焦虑、恐怖及躯体化因子等有显著差异,HIV/AIDS患者有较大的心理压力。结论:我们要多给HI
目的:调查2003.1-2007.12分离自上海地区艾滋病患者的新生临床株的配型、基因型分布特征,为隐球菌病的诊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PCRfinger printing分型:以M13为单引物对模板DNA进行PCR扩增,参照标准菌株指纹图将临床株鉴定至8种基因型;2.多位点基因序列及系统进化学分析:对12株新生隐球菌临床株的ITS基因进行PCR扩增、测序、序列分析;CLUSTAL W1.83软
基因治疗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是现代医学与分子生物学迅速发展及密切结合的产物。它的出现给感染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手段和途径,并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对于病毒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艾滋病、SARS等治疗效果不理想的疾病,基因治疗为此开辟了一条道路。本文综述了近年基因治疗在感染病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分别是:一、依赖蛋白的基因治疗。包括:抑制性突变体、胞内抗体、抗病毒蛋白的
目的:为探讨全肠外营养对婴幼儿造成胆汁淤积等肝脏损伤的分子学病因机制,建立有效的小鼠模型。方法:取雄性、6-8周龄的C57BLl6小鼠,体重20~25g。经腹腔注射麻醉后消毒铺巾,在小鼠右颈作O.5cm切口,分离出右颈静脉,将肝素化的1.9F PICC管(美国B-D公司)插入约0.8cm,进入上腔静脉后固定,关闭切口。PICC管外套自制塑料装置,经皮缝合固定于小鼠背侧。结果:TPN组的血清转氨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