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去离子技术处理含铯废水

来源 :第四届全国膜分离技术在冶金工业中应用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aozz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恒流条件下,用实验室自制四室电去离子装置处理含Cs+的模拟放射性废水,研究了各种操作参数包括电流、料液流速、料液初始浓度、料液pH、减容因子的影响.最佳参数如下:电流为0.14A,料液流速为6.0 L/h,初始Cs+浓度不高于50 mg/L,料液初始pH值为7.0,减容因子不高于40.在这些条件下,稀释室出口Cs+浓度可以低至0.05 mg/L,Cs+的去除率能高达99.9%.
其他文献
Q420NQR1高强耐候H型钢鱼腹采用不开坡口双面埋弧焊,选用φ4mm的埋弧焊丝TH550-NQ-Ⅲ,配用SJ101焊剂,结论如下:焊接接头力学性能、宏观金相合格;焊接电弧稳定,焊接工艺性良好;当正面焊接采用电流为600-620A,电压为36V,焊接速度为8.3mm/s,背面焊接采用电流为680-750A,电压为37-38V,焊接速度为9.2-lOmm/s,不开坡口的双面埋弧焊能焊透15mm厚板,
本文介绍了转K2型侧架支撑座的装配及采用富氩气体保护焊在侧架支撑座装配焊接工艺.转K2型侧架支撑座焊接在采用富氩气体保护焊接后,焊缝的成形美观,综合性能较CO2气体保护焊有较大提高,工作效率较焊条电弧焊提高到4倍以上,得到铁道部驻厂验收室及部级专家组的鉴定认可,该装置在全路范围内被推广使用,实际使用运行下来,未发生任何行车安全事故,产品质量得到保证。
本文研究地铁构架整体振动时效工艺及其消除焊接残余应力的效果,通过对整体振动时效过程及时效后构架表面焊接残余应力进行测量标定,掌握了不同处理状态下构架残余应力的大小和分布规律;通过对振动时效后实测残余应力较高且对产品使用不利的部位,补充进行局部超声时效处理,使这些部位表面应力状态由拉应力改变为压应力,达到需求的目标,从而掌握了一种均化焊接残余应力,降低焊接残余应力对构架疲劳寿命的影响,提高行车安全性
以轨道交通车辆车体侧墙模块的搅拌摩擦焊接工艺为基础,根据产品特点和使用要求,总结制定了搅拌摩擦焊变形控制工艺,解决在一定条件下的变形控制问题,保证产品整体轮廓度要求,提高产品的成品率,降低了成本.
分析C级钢、E级钢(低合金高强度铸钢25MnCrNiMo)钩尾框配件的特点,指出该配件缺陷焊修的方法及焊修过程中防止冷裂纹的工艺措施、操作要领,保证了钩尾框焊修的质量.实践证明,在C级钢、E级钢钩尾框的焊修过程中,选定合理的焊接工艺和合理的焊接操作方法,能有效的保证缺陷部位经焊修后具有良好的组织和稳定的力学性能。焊修后的钩尾框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均能达到技术设计要求。在现车使用中未出现质量问题,确保了
本文阐述了网络化管理在车间焊接生产过程中对焊接电流、电压、时间及焊丝消耗量等数据进行实时监控与管理的应用,从而为焊接管理人员提供了高效的管理模式、精准的管理数据、稳定的产品质量。网络化管理有利于提升焊接质量、降低成本,将成为车间焊接管理的主要发展趋势.
本文结合实际试验情况,了解到35和45钢在不同焊接工艺下产生裂纹的现象,以及分析并逐步解决裂纹的方法。大量试验结果表明此类接头的35#和45#钢的焊接具有很强的热裂倾向,合理的焊接工艺及规范的操作能大大降低裂纹的产生概率,尤其是表面裂纹,但不能完全杜绝焊缝内部微小裂纹的产生,而且内部裂纹通过着色、磁粉等手段也检测不出来。只有减小熔合比和焊接应力,对焊接电流、电弧电压、焊接顺序、预热温度、定位点焊裂
介绍了履带式强夯机主弦管与接头的焊接工艺,分析了低合金高强钢20Mn2与Q345E的焊接工艺特点,针对两种材料的焊接接头进行了焊接工艺评定、抗裂性试验,并对接头的微观组织进行了分析,同时优化了钝边尺寸,将焊接参数应用于产品的组焊中,满足产品的设计要求.
利用自行研制的膜气体吸收装置,采用原海水或碱性溶液吸收燃煤烟气中的SO2等酸性气体,开展了烟气处理规模为1000 Nm3/h的膜法脱硫中试,实现了烟气达标排放.主要考察了气相和液相工艺参数对脱硫效率的影响,利用膜法曝气技术进行脱硫海水恢复试验研究,对脱硫海水排放进行了环境影响分析.通过中试装置稳定运行试验,进行了经济成本分析.结果表明,膜气体吸收技术用于烟气治理高效可行,环境友好,膜污染可控,技术
离子交换膜由于具有独特的离子传导(交换)特性,在清洁生产、环境保护、节能减排、能量转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适合于现代工业对新能源、节能、低品位原材料再利用和环境污染治理的需要,成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制约离子交换膜技术获得广泛应用的因素(膜材料、膜组件和膜工艺)中,低成本的高性能离子膜的制造最为关键,是制约整个产业链的“瓶颈”.目前国内相关均相离子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