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骨质疏松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运动防治骨质疏松的效果已被医学界所认可,但是防治骨质疏松的运动方案至今尚未有统一的标准。在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的组织下,我们邀请多名运动与骨代谢领域的专家,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共同撰写运动防治骨质疏松专家共识,旨在为大众及医学工作者提高运动预防骨质疏松的理论基础。共识主要简述了运动防治骨质疏松的机制、不同类型运动防治骨质疏松的效果、绝经性骨质疏松及老年性骨质疏松的运动预防及治疗方案以及青少年骨骼健康运动方案。要点如下:1.运动防治骨质疏松的主要机制为:(1)机械应力对骨骼的刺激作用;(2)运动诱导激素变化对骨代谢的调节作用;(3)运动对骨代谢信号通路的作用;(4)运动对青少年骨峰值量积累的促进作用。2.不同类型的运动对骨骼的刺激效果不同。(1)有氧运动项目丰富,强度及难度较小,运动方案执行率高,有利于提高整体机能水平,但对于骨骼刺激较弱,在生理范围内其效果与强度成正比,主要作用部位为腰椎、股骨颈、跟骨等,适用于各类人群;(2)渐进抗阻训练强度及难度较大,运动方案执行率较低,易出现肌肉损伤,主要作用部位为股骨颈、腰椎、大转子等,适用于正常人群及轻度骨质疏松人群;(3)冲击性运动以跳跃性项目为主,形式多样,效果强,但强度较难掌控,主要作用部位为髋部、股骨、胫骨、股骨颈、大转子等,适用于正常人群,轻度骨质疏松人群;(4)负重运动容易出现过度运动,形成积累性疲劳,但效果显著主要作用部位为腰椎、股骨颈、大转子、胫骨、跟骨等,适用于具备一定运动基础的人群,不适于骨质疏松人群;(5)民族传统健身运动种类丰富,极少出现运动损伤,主要作用部位为桡骨、尺骨远端、腰椎骨等,适用于各类人群;(6)组合式运动方式多样,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最优方案,主要作用部位为腰椎、股骨颈、大转子、胫骨、跟骨等,适用于各类人群;(7)振动训练仪器要求高,负荷强度可控性高,但普及率较低,主要作用部位为腰椎、股骨颈等,适用于各类人群。3.骨质疏松运动处方的制定:(1)制定运动处方时应遵循特殊化及个人化原则、超负荷及循序渐进原则、持之以恒原则以及医务监督原则,采用多种类型运动组成的组合式运动方案,在促进局部骨骼健康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到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这样才能让锻炼者更好地执行并完成运动方案;(2)老年性骨质疏松、绝经性骨质疏松预防及治疗方案均包含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以有氧运动、传统养生运动为主,低强度抗阻力量训练及低强度冲击性运动为辅,运动强度及运动量根据个体情况进行阶段性调整;(3)青少年骨骼健康方案分小学阶段及中学阶段,小学阶段主要为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及冲击性运动,每周运动3~5天,平均心率控制在60~75%最大心率。中学阶段主要为中高等强度的冲击性运动为主,有氧运动及抗阻力量训练训练为辅,每周运动3~5天,平均心率控制在60~85%最大心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