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探讨了体育课中学生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SE)、他人效能(other-efficacy, OE)和推论自我效能(relation-inferred self-efficacy, RISE)对大学生规律体育活动行为(physical activity, PA)的影响,并探讨了三重效能的交互作用及影响PA的心理机制,构建适用于大学生的预测干预模型,并充分利用体育课的便利条件进行干预,目的是为了促进大学生休闲时间的体育活动行为,并进一步促使其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对大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研究分为2个研究,研究1为理论研究,主要运用心理测验法,目的是构建预测干预模型,研究参与者为784名普通大学生;研究材料为:《推论自我效能量表》、《他人效能量表》、《自我效能量表》、《主观行为控制感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α分别为:.912、.782、.944、.853。《体育活动等级量表-3》相对成熟,未对其进行再次检验。本研究所有数据使用SPSS18.0软件包处理,结构公式模型的构建使用AMOS17.0软件。研究2为实践研究,主要运用准实验法。研究参与者为209名普通大学生自愿参与研究;研究材料同研究1;准实验设计为3组纵向重复测量的实验设计;实验为期10周;自变量为不同的测量时间(前测、后测)、不同干预方式(体育课干预、休闲时干预、不干预),因变量自我报告的周体育活动总量。实验控制条件:要求所有参与研究的学生在干预期间保持正常作息,且不能参与任何其他与干预有关的讲座。为检验干预效果,选取台阶实验的成绩和女生800米(男1000米)的成绩作为测试指标。研究结果:研究1结果表明,理论模型的拟合指标为:χ~2=165.138, df=81,χ~2/df=2.039, p <.05; NFI=.960;IFI=.979; TLI=.973; CFI=.979; RMSEA=.046。结果表明,理论模型的拟合指标可以接受。模型中有9条直接预测路径,其中有5条直接预测路径显著该模型最终解释了体育活动行为33%的变异。三重效能中只有自我效能对体育活动行为的直接预测是显著的。而三重效能均可通过变量主观行为控制感的中介作用实现对体育活动行为的间接预测。结果部分支持了研究假设1。研究2的结果,以研究1的理论模型为依据进行干预,结果表明:10周的干预实验之后,大学生的自我效能(F=19.067, p <.05,偏η~2=.084)、他人效能(F=.52.726, p <.05,偏η~2=.204)、推论自我效能(F=6.212, p<.05,偏η~2=.029)和主观行为控制感(F=5.528, p <.05,偏η~2=.026)均发生了显著提高;大学生的台阶实验的成绩与干预之前发生了显著的提高(F=8.202, p <.05,偏η~2=.038);大学生的800米(F=35.355, p <.05,偏η~2=.216)和1000米(F=12.791, p <.05,偏η~2=.142)的成绩也发生了显著提高;大学生自我报告的周身体活动总量(F=16.636,p <.05,偏η~2=.148)也得到了显著提高。研究结论:1.大学生体育活动预测干预模型拟合较好,是适用于大学生的预测干预模型。2.根据理论模型进行干预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的,从而有效促进休闲时间的效能感和体育活动行为。3.相比于休闲时主观行为控制感的干预方式,体育课三重效能的干预方式对大学生的体育活动行为的促进效果要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