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麦间作模式下氮肥运筹对小麦光合及产量的影响

来源 :第十六次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q43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在核麦间作模式下开展氮肥运筹对小麦光合及产量影响的研究,为果麦间作模式下制定合理施肥制度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试验在泽普县波斯卡木乡4村核麦间作田进行。进行小区试验,小区面积2m*6m=12m2,小麦行距20cm,小麦播种前施农家肥1t/亩,基施尿素10kg/亩,磷酸二铵25kg/亩,作为基肥一次性施入。全生育期灌5次水。设2个施肥量:追施尿素30kg;追施尿素40kg;设2个运筹方式:返青期∶拔节期=7∶3;返青期∶拔节期=3∶7,共4个处理,N1:追施尿素30kg、返青期∶拔节期=7∶3;N2∶追施尿素30kg、返青期∶拔节期=3∶7;N3:追施尿素40kg、返青期∶拔节期=7∶3;N4:追施尿素40kg、返青期∶拔节期=3∶7;每处理3次重复。[结果与分析]在核麦间作模式下,施氮量30kg,重施拔节肥处理小麦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光合物质积累量及向生殖器官分配、千粒重和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说明在适宜施氮量条件下,适当减少返青期施氮量,增大拔节期施氮量有利于提高小麦叶绿素含量,提高小麦旗叶光合效率,增大光合物质积累量及向生殖器官分配,提高千粒重,从而提高产量。[结论]在核麦间作模式下,在施氮量一定的情况下,应降低泛青期施氮比例,提高拔节期施氮比例,提高小麦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和分配,从而提高千粒重和产量。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以冬小麦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研究深耕条件下不同培肥方式对麦田土壤碳、氮、水和小麦产量的影响,寻求高产条件下减少氮素损失、增加农田土壤固碳能力,提高水、氮利用率的途径,从而实现农田生态系统中碳氮良性循环.[方法]共设置三种培肥方式:秸秆直接还田(J)、牛粪还田(F)和沼液还田(Z),对照为秸秆不还田(CK).[结果]在0-20 cm土层三种培肥处理有机碳增量均为越冬期最高,在20
会议
2011-2013年连续2年采用定位试验方法,以安徽大面积主推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研究了在自然降雨条件下秸秆还田+深耕+播后镇压、深松+播后镇压、旋耕+播后镇压、旋耕和复式播种作业等5种播种方式对安徽淮北地区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旋耕+播后镇压"处理旗叶光合速率在孕穗期及花后20天分别为26.54和10.53 CO2m-2s-1,较"秸秆还田+深耕+播后镇压"处理
为探明灌溉对干旱区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影响,以甘肃河西走廊冬小麦适宜种植品种临抗2号为材料进行了本研究.在冬灌水(180mm)相同条件下,其它生育期以灌水量和灌水次数等共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拔节期165mm(W1)、拔节期120mm+抽穗期105mm(W2)、拔节期105mm+抽穗期105mm+灌浆期105mm(W3)、拔节期75mm+抽穗期75mm+灌浆期75mm(W4)、拔节期1
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方法,于2011-2013年研究了小麦-玉米轮作制度下玉米秸秆覆盖还田对冬小麦产量形成、氮效率及土壤硝态氮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秸秆覆盖还田配施225、300 kg N hm-2显著提高冬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占全生育期干物质积累总量的比例,且冬小麦产量显著提高,起主要作用的产量构成因素是穗粒数和千粒重。秸秆覆盖有利于冬小麦个体发育,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群体数量。因此构建合理群体
通过4a、14个品种(系)、18个试点组成的全国旱地春小麦区域试验为材料,运用GGE双标图,定量研究了基因型、环境、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对产量变异的影响效应和主要农艺指标的变异.结果表明:环境、基因型、基因型与环境互作(GEI)对旱地春小麦单位面积籽粒产量有极显著的影响,其中由环境差异引起的产量差异远大于基因型和GEI,GEI的影响贡献大于基因型.地点×品种、品种×年份、地点×年份、地点×品种×年
在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覆盖方式(夏季覆膜,T1;秋季覆膜,T2;小麦碎秆覆盖,T3;小麦整秆覆盖,T4;夏季覆膜+麦秆还田,T5;旧膜二茬利用,T6;无覆盖对照,CK)对旱地冬小麦土壤水分、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T6在各时期、各土层土壤含水量普遍高于CK,全生育期0-200 cm土层平均含水量高于CK0.9个百分点,相当于增加储水量22.5 mm;其他5个覆盖处理可明显改善开
为了探明稻茬小麦免耕栽培技术在鄂北地区的应用效果,分析稻茬小麦免耕栽培技术增产增效的原因,2010年来连续3年开展了稻茬小麦免耕栽培试验,对免耕机械条播和常规栽培稻茬小麦的次生根和分蘖发生、穗粒数和实际产量进行了比较,并对免耕机械条播稻茬小麦的生产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小麦叶龄为6.6时,免耕机械条播稻茬小麦次生根条数为10.8条,分蘖2.2个,比对照分别增加2.2条和0.5个,增幅分别为2
为了探明不同播种方式对稻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分析稻茬小麦免耕机械条播技术增产的原因,2010年来连续2年开展了稻茬小麦播种方式试验,通过定株和定点调查,对免耕机械条播、机耕机旋播种、机耕人工浅播下的稻茬小麦分蘖成穗和产量形成进行了研究.定株调查结果表明,免耕机械条播平均单株分蘖10.4个,成穗7.0个,比机耕人工浅播分别多6.4和4.0个,比机耕机旋播种分别多7.4和4.6个;定点调查
[研究目的]在杏麦间作模式下,探讨施氮量和密度互作对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确定杏麦间作不同密度下的合理施氮量及氮肥和密度的互作效应。[材料与方法]为探索杏麦间作模式下施氮量和密度对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主栽小麦品种新冬20号为材料,在杏麦间作模式下,设置4个施氮量水平[不追肥(CK)、追施尿素300kg/hm2 (N1)、追施尿素450kg/hm2 (N2)和追施尿素600kg/hm2
[研究目的]探索果麦复合种植模式中果树与小麦之间养分竞争及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为果麦间作合理施肥制度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选择果树树龄和树冠大小相近或一致的杏树地间作小麦.在间作小麦播种前,选择一个树行相对的2棵果树,在距离果树主干0.5-0.8米,即小麦边行处,垂直切断果树根系至1米,长度为沿果树主干为中心向两边至3m长,埋设2块塑料隔板(参照王中敏等的方法,2005)用于隔断春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