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四川盆地勘探实践证实,海相碳酸盐岩礁滩油气藏具有储集性能好,产量高的特征。川西地区除二叠系具较强的生烃能力外,下伏志留系、寒武系也可为其补充烃源,气源充足;区内下二叠统滩相储层经白云石化改造后的颗粒灰岩等均具有很好的储集能力;多期构造运动形成的断褶构造和圈闭则为油气勘探提供了钻探目标,展示出了良好的勘探前景。
【机 构】
:
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四川成都 610500;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 610500
【出 处】
:
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盆地勘探实践证实,海相碳酸盐岩礁滩油气藏具有储集性能好,产量高的特征。川西地区除二叠系具较强的生烃能力外,下伏志留系、寒武系也可为其补充烃源,气源充足;区内下二叠统滩相储层经白云石化改造后的颗粒灰岩等均具有很好的储集能力;多期构造运动形成的断褶构造和圈闭则为油气勘探提供了钻探目标,展示出了良好的勘探前景。
其他文献
西藏羌塘地区毕洛错一带发育一套富有机质的油页岩,根据采获的菊石化石鉴定结果,地层时代划归下侏罗统Toarcian 阶(伊海生等,2003;阴家润等,2006)。这一套黑色泥页岩地层,厚度250m,下伏白色膏盐岩,中上部间夹薄层泥灰岩和黑褐色油页岩,顶部为石英砂岩覆盖,它是羌塘盆地油气勘探重要的烃源岩层位,因而受到广泛关注。
晚古生代是重要的全球大地构造与古气候转折期,主要地质事件包括:Pangea 超大陆的形成与持续约60 个百万年的晚古生代冰期事件(LPIA)。虽然从全球尺度来看,石炭纪与二叠纪发生的冰室事件与铝土矿的成矿强度减弱呈现耦合关系,但是在该段时期,我国的铝土矿成矿作用却呈现加强的趋势。
欧美大陆石炭系中间界线的陆表海沉积记录了一次碳酸盐岩δ13C 正漂移(~1.5–3.0‰),且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冷及冈瓦纳大陆冰川的发育,关于δ13C 正漂移的原因,普遍推测为有机碳埋藏的增加所致,同时导致全球pCO2 降低,气候变冷.
重建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一直是古环境研究中的焦点。大量的研究表明,早期真核生物以及后生动物等的起源及演化与大气氧的浓度相关联,海水中的自由氧主要来源于与大气间的交换作用,因此,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对于研究海洋化学与生物圈演化和大气之间的联系至关重要。
地质历史中,特别是重大地质时期,生命与环境往往存在着广泛的相互作用和协同演化关系。海洋是生命活动(特别是早期生命)的主要场所之一,海水化学性质(尤其是大气–海洋系统中氧含量的变化)与生命的起源和演化密切相关。其中,海水Mg/Ca 比对生物矿化作用有明显的影响,控制着生物骨骼的矿物成分。
全球晚二叠世和早三叠世野外露头十分稀少,除了中国华南煤山剖面及世界上极少数几个剖面以外,内蒙古扎鲁特旗盆地边缘的巨日合镇是标志性事件沉积的热水沉积岩的一个少有的研究地点。
对油气而言,不仅全球不同油区油气资源贫富悬殊,就是在不同盆地或同一个含油气盆地,其内部条件相似或相近的盆地、坳陷或凹陷,其油气资源规模或潜力常相差极大(刘池洋等,2013)。
风成沉积物是风在干湿气候旋回控制下,于相对持续沉降的古地理背景和古潜水面变化相互作用下的直接和(或)间接产物,因此它与干热气候和荒漠化古地理环境关系更为密切。晚侏罗世全球极端干热气候条件与风的共同作用导致全球各大陆都普遍沉积了晚侏罗世风成砂与河流-干旱湖泊沉积物组合,如北美和南美起始于古生代末期鄂风成砂一直持续了整个晚侏罗世,并与基末利期达到了气温最高峰的全球性升温事件时间耦合。
采用基于半幅点小层划分原则进行小层划分,克服了传统的基于自然伽马相对极大值和(或)自然电位正异常来确定小层界线而无法获得真正的储层、隔夹层厚度与深度的缺陷。以柴达木盆地A 油田B 区辫状河三角洲为例,探讨了薄互层型储集砂体构型的建模方法。
勘探实践及地震资料显示均表明,川东地区寒武系发育大套的膏岩层,盐下是否发育好的储集层是成藏的关键要素。因寒武系-至震旦系地处深层,目前缺乏单井资料,主要依赖外围少数井及露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