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PVCR技术治疗不同节段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3-22岁;均为单节段脊柱畸形,排除多节段畸形。根据半椎体畸形所在节段分为三组:胸椎组(T1-T10)11例,胸腰段组(T11-L1)8例,腰椎组(L2-L5)13例。表现为后凸畸形9例,侧凸畸形12例,侧后凸畸形11例;影像学测量包括侧凸及后凸COBB角、矢状位平衡、冠状位平衡;临床疗效采用SRS-22问卷;随访时间1-4年。结果胸椎组侧凸平均恢复21°、后凸恢复23°,胸腰段组侧凸恢复29°、后凸恢复31°,腰段组侧凸恢复32°、后凸恢复30°,胸腰段、腰段组的侧凸、后凸角恢复显著优于胸椎组;矢状位平衡恢复腰椎组显著优于胸腰段及胸椎组,冠状位平衡恢复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SRS-22问卷结果三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胸椎组2例(T5、T8各1例)下肢神经功能障碍,经重新调整内固定后均恢复正常;腰椎组1例术后进行性下肢神经功能障碍,考虑为术后血肿所致,急诊血肿清除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恢复正常。结论 PVCR技术可用于胸腰椎任一节段的先天性畸形治疗;胸椎PVCR技术的脊柱后凸、侧凸畸形矫正不如胸腰段及腰椎,矢状位平衡恢复不如腰椎;且其神经功能损伤的发生率也高于胸腰段及腰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