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花青素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前列腺癌PC-3细胞凋亡和坏死

来源 :2006年江苏省博士生研究生学术论坛—中医药创新与发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chuanhed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原花青素在体外对人前列腺癌PC-3细胞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前列腺癌PC-3细胞,用100、200、400μg/ml花青素作用24h.Annexin V-FITC/PI双染检测原花青素对PC-3细胞凋亡的影响,并以罗丹明123(Rh123)为细胞染色剂检测线粒体膜电位(△Ψm)的变化;结果:400μg/ml原花青素作用细胞24h,双染检测结果表明,有44.86%的细胞出现早期凋亡现象,此时87.30%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降低.并且随着原花青素作用时间的延长,坏死PC-3细胞比例增加而凋亡比例降低,作用48 h坏死细胞达94.37%;结论:原花青素可在体外诱导PC-3细胞凋亡和坏死,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线粒体膜电位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建立天南星科药用植物中草酸钙针晶的RP-HPLC含量测定方法;方法:用盐酸处理样品,将不溶性的草酸钙转换成草酸,通过测定草酸的含量,换算得到植物中草酸钙含量.采用Hypersil ODS C18(4.6mm×250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0.5 KH2P04-0.5 mmol·L-1 TBA(四丁基铵盐)水溶液(PH=2.0),流速0.8mL·min-1,柱温28℃;结果:草酸在0.0
5α-还原酶活性筛选是抑制前列腺增生和抑制前列腺癌药物筛选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综述了近10年来植物中抑制5α-还原酶的活性成分研究进展,发现具有5α-还原酶抑制活性的化学成分在植物中广泛存在,其中脂溶性成分以苯丙素类、萜类、醌类、三萜及甾体类为主,水溶性化合物主要包括鞣质类、黄酮类化合物。不同类别的5α-还原酶抑制剂的活性参差不齐,其中三萜类化合物、甾体类化合物和鞣质类化合物的活性相对较强。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糖心康保护糖尿病性心肌组织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比较了糖尿病性心肌病大鼠和中药复方糖心康治疗组大鼠心肌组织中基因表达的差异,并用Eve green实时荧光RT-PCR技术定量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在各组大鼠心肌组织的表达水平;结果:本文仅对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谱中的Igfbp-3mRNA进行报告。糖尿病性心肌病模型组心肌组织基因Igfbp-3mRNA表达下调,中药复方肾消
目的:分离鉴定竹叶兰干燥根茎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使用硅胶、SephadexLH-20及ODS柱色谱分离,采用IR,NMR和MS等方法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得8个化合物,分别为1,2-邻苯二甲酸-二(2-甲基庚酯)、反式阿魏酸二十三烷酯、反式阿魏酸、十五烷酸、β-谷甾醇、豆甾醇、葡萄糖、蔗糖;结论:8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竹叶兰中分离得到。
目的:综述近五年来中药有效成分的生物转化的研究概况;方法:查阅近五年国内外中药生物转化研究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生物转化是中药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结论:生物转化为中药新药的研制和开发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将成为21世纪推动中药现代化、产业化的核心技术之一。
简要介绍了数据挖掘基本概念、数据挖掘的过程步骤和及数据挖掘技术,重点介绍了数据挖掘在中药复方开发、中药指纹图谱研究、中药提取分离过程优化、中药化学数据库、寻找新药先导化合物、中药计算机化学研究等中药领域的应用。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女贞子研究有较大进展,发现多种活性成分。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女贞子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并对其药理作用进行阐述,包括保肝作用、免疫调节作用、抗氧化、抗衰老等,为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女贞子提供理论依据。
应用现代分子医学理念研究传统中药抗血管生成作用已成为开发中药抗肿瘤作用的新领域。本文从中药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分子调控过程阐述了中药抗血管生成的分子机理。并提出了中药抑制血管生成作用新的筛选标准。
目的:研究番荔枝内酯化合物desacetyluvaricin对体外培养的人肝癌HepG2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设desacetyluvaricin不同浓度组,5-FU阳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常规培养24h、48h和72h,进行MTT比色实验和倒置相差显微镜细胞形态学观察;用流式细胞仪(FCM)研究各组肝癌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desacetyluvaricin对体外培养的人肝癌HepG
目的:研究板蓝根中分离得到的两个新的鞘酯S1、S2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以两种新的鞘酯作为原料,采用四甲基偶氮唑(MTT)法研究其对Hep G2、Hep 3B、BGC-823和A-549等四种肿瘤细胞株的体外抑制作用,并与五氟尿嘧啶的抗肿瘤活性进行了对比;结果:S1与S2对细胞Hep G2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IC50分别为118.87μg·mL-1和68.01μg·mL-1,最大抑制率分别为65